郑自华
我有个卡拉OK群。过上一段日子,K友们相约到K厅去唱一下。这些K友,有的唱美声,有的喜民歌,有的爱通俗,有的钟情流行歌曲。其实,大家都是业余水平,无非是过上一段日子吼上几声,放松一下而已。我有个朋友,标准的麦霸,只要拿起话筒,张口就来,什么都能唱,甚至连沪剧、越剧都唱得像模像样,《为你打开一扇窗》《开方》《雷雨》《芦荡火种》都很拿手,甚至一人能唱三个角色,将京剧《沙家浜》里的阿庆嫂、胡传奎和刁德一分别唱得绘声绘色,令众人掌声不绝,我好是羡慕,问她:“还有什么不会唱的?”至于我,五音不全,从高音到低音,中间走音,普通话也不标准,前鼻音、后鼻音、卷舌音都含混不清,勉强会唱几首前苏联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喀秋莎》,俗称“老三篇”,别人也会给点掌声,那是为了鼓励我的积极性。看到屏幕上显示评分为六七十分,信心全无,知道自己不是唱歌的料。
前几年,到安徽的一个小县城旅游,晚上,热情的主人邀请我们去县城卡拉OK。未曾想到,晚上的县城霓虹灯闪烁,K厅鳞次栉比,门口停满了小车,根本就看不出小县城的样子。在K厅,大家一展歌喉,奇怪的是,平时得分都在九十分以上的,现在只有八十分。在别人的再三鼓动下,我依然如故唱了“老三篇”,令人意外的是,屏幕显示都在九十分以上,尤其《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竟然得了98分,还说我战胜了全国多少歌手,乐得我“手舞足蹈”,让我怀疑自己不是业余选手了,于是,又唱了几首,评分都不错。没有想到在一个小县城找到了懂我的知音,于是虚荣心膨胀,赶紧用手机将自己的得分拍了下来,并且发到了好多微信群,收到很多人的赞扬,有人回复:“恭喜一位新的麦霸诞生。”这天我也是手捏话筒不放,什么都能唱,什么都敢唱。
回沪后的没几天,大家又去K厅,我得分六十多,依然垫底,这下将我打回原形,很是沮丧。有高手指点,原来,只有碰巧和录音歌手的唱法完全一致的时候才能得高分,那天我在安徽的唱歌和他们的电脑系统“对上了”,想想也是,歌唱比赛,现场评委打分都有高低,何况机器乎?偶然一次的高分并不能说明自己已经是麦霸了,更何况那是一次美丽的误会。
鹰有时飞得比鸡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比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