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在桥上 智慧快餐 贾府的面子和里子 落叶可读 关门之道 说说“一正两厢房” 蚕豆与生菜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3-10-22

说说“一正两厢房”

褚半农

最近又有朋友问我,“一正两厢房”是绞圈房子吗?我回答不是。上海的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多种,开间有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进深有五路头、七路头、九路头。形制有一埭头的单体建筑,也有三合院式的“一正两厢房”,还有四合院式的绞圈房等。“一正两厢房”可简称“一正两厢”,也是具有江南农村特色的传统民居之一。它的基本形制是:后面一埭坐北朝南的正屋,是房屋主建筑,以五开间为多,歇山式屋面。在这埭房子两边,各连接建造一间或两间厢房。这种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布局的传统住宅,形状像个“凹”字(另有倒“凹”字形的,本文不涉及),房屋分别坐落在左、右、下三个方向,形成三面有房,并围成开口式院落,建筑分类上归为三合院。“一正两厢房”是方言名称,与事实相符,非常确当。

这类房子原分布很广,只是闵行区浦西早已拆除殆尽,我想拍照存档,但寻寻觅觅二三十年,未见实体。浦东倒保留不少,杜行召稼楼旁边的宁俭堂住宅是典型的“一正两厢房”建筑,保存相当完好、完整,因此很有名,经常出现在宣传品上,我也去拍过照片。它的七路头一埭正屋面宽七开间,要比一般的五开间多出两间房子,由此房屋正脊特别长,达20多米。一般房子只有一条正脊,但歇山式的不同之处,除屋顶一条正脊外,左右两边各有2条垂脊、2条戗脊,整个屋面形成有9条屋脊的形式。“戗”在《中国建筑史》中的解释,“指的是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向上起翘的垂脊、戗脊在上海方言中通称“拖戗”,故这种屋面也可称“拖戗屋面”,房子可称“拖戗房子”,这已记录在《莘庄方言》中。这种屋面因两边各有两条向上翘起的垂脊和戗脊,形成了曲线,避免了呆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看上去比其他如悬山式、硬山式屋顶灵动、美观。此宅院由召楼人奚燕子建造于清晚期,已经在2009年8月6日由闵行区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闵行区原浦东陈行、杜行、鲁汇三镇中,也有不少这类房屋,如陈行苏明村二组的陆家宅,鲁汇汇南村的小许家塘等,它们已被记载在三镇编纂的《浦江村宅》中,名称均为“一正两厢房”。

坐落在浦东新区祝桥镇邓三村张家宅的张闻天故居孝友堂,除了正屋五开间比宁俭堂少2间外,基本格局、形制结构等完全同宁俭堂。由上海浦东新区发展计划局等政府三部门编的《上海浦东新区老建筑》中称:张闻天故居“是浦东地区典型的三合院民居……为一正两厢砖木结构民宅,坐北朝南,轴线对称”。而矗立在故居门前铭牌上的文字,也特别强调这是幢“一正二厢房庭院”。

为安全起见等原因,有的“一正两厢房”在“凹”字缺口前面加砌一堵围墙,将左右厢房连接在一起,形成封闭空间,再在围墙上开大门,宁俭堂就是这样。而张闻天故居,我第一次去参观时,厢房前是空旷的场地。等到第二次去时,厢房前面,即“凹”字缺口前已打了枪篱作围墙,中间有个门头,是故居的入口处。

“一正两厢房”形制在建筑史上很重要,上海市区的石库门房屋,其形制同“一正两厢房”明显有承继或借鉴关系。而如果在“凹”字的开口处前面,再建造一埭房屋,从三面有房变成四面有房,使其格局成为“口”字形,那就是典型的绞圈房子。这就清楚了,宁俭堂前面因加砌的是一堵墙,不是房子,它仍然属于“三面有房”的“三合院”,是“一正两厢房”,房屋主人及当地村民也从不称这类房子“绞圈房子”。说到底,“一正两厢房”同绞圈房子的区别,主要看它是三面有房还是四面有房,只要“凹”字两侧厢房前没有再建造一埭正屋,没有形成“四面有房”的格局,哪怕墙头砌得再高再牢固,整幢房子仍然是三面有房的“一正两厢房”。它同“四面有房”的四合院式绞圈房子并不是同一种类型,不可混为一谈。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