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边陲之村 致敬宝钏菜 语言的时代感 线下生活快乐 在永康路上留恋地回望 小葛兄亲启
第13版:夜光杯 2023-11-13

语言的时代感

吴中杰

我很少看电视剧,偶一观之,却对其中某些用语发生疑问,觉得可以提出来讨论。不是用语本身不通,而是用得不恰当,有些时代错位。比如,在民国年代的人物口中,会出现“我得到消息后,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你”之类的话语,听起来很感别扭。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时间”这种用语,是到上个世纪末才开始流行起来的。这之前,以我之孤陋寡闻,还没有听到过。这就涉及文学语言的时代感问题。

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无论是语音、语法或词汇,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其中尤以词汇变化最快。这就给写历史题材的作家带来难题。完全用你所表现的该时代语言来写吧,如果时代隔得远些,不但一般作家不具备深厚的古汉语知识,无法下笔,即使能写出来,观众也无法听得懂。完全用现代的流行语言来写吧,观众能听懂了,但又太不像该时代的人物所说。当然,也有在历史小说中用现代语言,甚至用洋话的,如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写夏禹理水时,飞车上的人大说其洋语:“古貌林!”“好杜有杜!”“古鲁几哩!”“O.K!”但这是讽刺作品,作者有意为之;而且,飞车上原是些洋人,本当说洋话,所以该另当别论。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鲁迅在1934年2月11日复青年作家姚克的一封信。当时姚克想写秦代的历史题材作品,但不熟悉历史原貌,不知如何写,遂写信求教于鲁迅,鲁迅回信道:“关于秦代的典章文物,我也茫无所知,耳目所及,也未知有专门的学者,倘查书,则夏曾佑之《中国古代史》(商务印书馆出版,价三元)最简明。生活状态,则我以为不如看汉代石刻中之《武梁祠画像》,此像《金石粹编》及《金石索》中皆有复刻,较看拓本为便,汉时习俗,实与秦无大异,循览之后,颇能得其仿佛也。至于别的种种,只好以意为之,如必俟一切研究清楚,然后下笔,在事实上是难以做到的。”这里谈的虽不是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而是写作历史题材作品的全面准备工作,但道理是相通的。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通融的做法,很务实,“得其仿佛”一语,说得极好,值得今日写历史题材作品的作者参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