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2日 星期日
三言两语记 高桥人家(摄影) 这股“风”,莫追 姑妈来信 抄书之妙 三苏祠前说文章
第13版:夜光杯 2023-12-23

姑妈来信

戴旭东

姑妈患失智症多年了,她躺在表姐工作的杭州117医院。即便我通过表姐告诉姑妈:女儿获得帕多瓦大学的硕士学位,她也无法感知了。我没能在姑妈离世前去探望她,“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感伤充溢在心。想着自己年轻时找她说的话,仍然感到耳根发热,心生愧疚。

1985年初夏,陆一军战士们带着胜利从老山撤下随烈士的骨灰回到了杭州。有消息说,他们中的一批士兵将直接进入南京步校。这样一来,势必会减少招生名额提高录取分数线。那年我第二次考军校,如果落榜只能脱军装回家了。一天傍晚,我去了姑妈家,言及自己考军校的事。尽管父亲每周把连载《高山下的花环》的报纸寄给我,小说中一个细节是赵蒙生的母亲得知自己的儿子去往前线,她立马给军区的“雷军长”打电话……但我焦虑之下,把闷在心中的话一股脑儿说出来。我想央姑父打电话的话音刚落,就挨了姑妈一顿“骂”,说我思想歪,走后门。她说得我面红耳赤,尤其是那句“你姑父不会让老部下违反纪律”的话。我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地走了。

许多年以后,我从一名机修工成长为厂里的宣传干事,终于体悟姑妈的一番苦心。她不希望年轻人托关系走捷径,愿意我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进步。姑妈姑父对子女对我都是一样的要求。

到了一定年龄,我理解了姑妈那严厉的爱。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惊喜地发现姑妈写给父亲的信。一封1982年4月她的来信,说姑父要从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的位置调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姑妈退休了,除了照顾姑父的饮食起居,就是练毛笔字,读《人民文学》杂志。姑妈写来的书信字迹清秀工整,我轻松地读完几封信。

姑妈的来信中,对全家人的问候和惦念之情跃然纸上。手足之情远隔千里,至今依然能感觉到。我与姑妈姑父的首次见面是在上海延安饭店,那是姑妈陪姑父参加军队干部年度体检。她的一封信中,有一段关乎我的文字:“旭东通过团里选拔,获得参加军校考试的资格,我很高兴。我与他短暂接触中,感到他比较诚实,思想素质比较好,会得到组织上器重的。要鼓励他考上军校。”

姑妈在信中还说到了姑父。姑父从16岁参加革命到61岁离休,一辈子历尽艰辛,没有住过医院,没有外出旅游。他在浙江工作三年多,快刀斩乱麻,干出了成绩。陈云同志为此亲笔书写李白诗赠给他:“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他用左手和了一首诗:“落地丧父贫寒家,百战寇蒋行天涯。不忘党恩戎马苦,愿为四化罥起甲。”从姑妈的来信中,我看到了姑父写的打油诗和他离休后的心情:“垂钓似太公,麻将乐其中。花木冶操情,读书不忘本。”一封封信中,我感受到亲情的珍贵、温暖与关怀。所幸我写了姑父92岁时代表抗日老兵参加“九五”大阅兵的特写《跨越七十年的敬礼》,此文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文苑版上,配文照片是白发苍苍的姑父精神矍铄地举起了戴着白手套的左手,他的右手指和手臂在乐庄战斗中被日军的机枪打断了。这两处伤仿佛是他身上的勋章,展示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

往事不可追,来日犹可期。姑妈来信被父亲保存下来,它温暖了我步入花甲之年不再年轻的心。手握那薄薄的信纸,眼角湿润了,感觉自己回到了从前的家,依偎在父母身边,读姑妈的来信……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