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起,在上海胡问遂艺术馆的展厅里,中国书坛巨擘胡问遂的碑体书法与日本书篆大师梅舒适的篆刻画作隔水相望——前者苍劲如岩,后者清雅似风,却在笔墨金石间流淌着同属东方的艺术血脉,两位分别来自中国和日本的书法篆刻名家,以传神笔墨共享着东方艺术的精神密码。
这场名为“艺坛问梅:胡问遂与梅舒适书篆展”的展览,邀请剑桥大学艺术史学者赵斯亮与当代影像艺术策展人蔡卿怡联合策展,以年轻视角解码两位20世纪大师的跨时空对话。
胡问遂与梅舒适,前者是大师沈尹默弟子、海派书法大家,后者是大师吴昌硕传人、日本篆刻界“执牛耳者”,分属不同文化语境,却在艺术根脉上殊途同归。“胡问遂融北碑雄强与晋帖流美,提出‘以碑立骨、以帖养韵’;梅舒适则将吴昌硕的金石气与日本美学的‘幽玄’结合,开创‘以书入印’的新境。”赵斯亮指着展厅中胡问遂的《观沧海》书法与梅舒适的《芍药图》文人画解释,“前者笔力如涛,后者题字似玉,一刚一柔间,恰是中日艺术对‘书印同源’的共同坚守。”
展览以史料为舟,串联起两位大师的交往脉络。“他们的私交里没有宏大叙事,却处处可见对书法艺术的追寻以及对文化的赤诚。”策展人说。同时,展览并未止步于回溯,第三板块《中日雅韵》以“一衣带水”“曲水流觞”为纽带,将视野投向传承与未来:胡问遂弟子的碑帖书法与梅舒适门生的“和式书印”并列展出。
展览由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指导,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特别支持,胡问遂艺术馆、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
本报记者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