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穿黑衣当裁判  穿白衣是天使
第A06版:专题 2020-07-03
大足联、五人制裁判王杰 服务上海抗疫一线期待重回球场

穿黑衣当裁判 穿白衣是天使

徐杨一凡

王杰投入到上海抗疫一线工作中

穿上一袭黑衣,他是足球赛场上目光锐利的裁判;换上一身白衣,他又是患者眼中温柔和蔼的医生。两个看似相差甚远的行业,王杰却将其连结在了一起。疫情期间,王杰暂时卸下了裁判角色,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上海抗疫一线工作中。如今,疫情已经平稳,新赛季中超联赛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但五人制赛场仍不知何时才能重燃战火。身为五甲联赛、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盟等赛事的裁判,王杰希望这一天能快点到来,他迫不及待地想走上球场,畅快淋漓地执裁一场比赛,“我真的老想念球场的!” 本版撰稿本报记者徐杨一凡

国家级裁判不忘初心时刻自律并保持学习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杰在朋友的介绍下踏入了裁判圈子,而在此之前,热爱足球的他虽然参加了许多上海的业余联赛,却从没想过自己除了踢球以外的另一种可能。

2015年,王杰参加了上海足协举办的培训班,随后通过了国家一级裁判的考核。后来,他又连续两次参加全国五人制裁判员的培训,从此便专门做起了五人制比赛的裁判。后来再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王杰很是感谢中国足协和上海足协的培养,以及金山足协和黄浦足协领导的支持。

“裁判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场上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是一种挑战,我喜欢面对这样的挑战。”王杰解释道,“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让双方球员和其他前辈都能认可自己的判罚,这让我越来越喜欢做裁判。”

和球员不同,裁判在赛场上无时无刻都要保持精神的高度专注,同时还要保证反应的灵敏,对任何微小的犯规动作都做出及时且适当的处理。

比起十一人制比赛,五人制比赛对裁判的业务要求会更高一些,这是因为后者的规则更多、场地更小,队员的往返冲刺的节奏会快一些,相互之间的接触相对也变多了,所以裁判员需要有更快速地反应和更准确地判罚。

不过,在王杰看来,两种足球比赛对裁判体能的要求都一样严格,也正是如此,他相当在意自己的身体素质,工作十多年来,他的体形从没变过。“我基本不喝碳酸饮料,平时的饮食也会根据个人的情况做阶段性地调整,保证荤素搭配和水果的摄入。毕竟我是学医的,懂一些营养学的知识。”王杰介绍道,“能不熬夜我都不会熬夜,一周确保三到四天的运动,有时会选择5公里慢跑,有时会和朋友们踢踢足球。”王杰还透露一个锻炼体能的小窍门,他在和朋友们踢球的时候会刻意增加一些无球跑动,为的是刺激自己的肌肉和心肺功能。

做了裁判之后,王杰在球场上会更多地注意队友和对手们的犯规行为,有些人知道他的身份,便会就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他进行探讨,王杰也会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做出回答。他很乐意和朋友们交流这些话题,他觉得这对于他自己而言也是一种提升和帮助。

自从执裁起了五甲联赛这样的全国级比赛,王杰的球技也提升了不少。每场比赛,他都能从球员身上学到一些踢球的技巧,久而久之,他自己的跑位处理球的方式也进步了一个层次。

初次执裁大足赛心潮澎湃

感慨赛事人才辈出

五年前,王杰开始跟随前辈一起执裁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盟的比赛,那是他第一次执裁高水平运动员的赛事。“我们上海本地的大学生足球联赛水平非常高,无论比赛节奏还是技战术,在全国都称得上一流的。”王杰感慨道,“正因为他们的水平高,我们裁判的执裁水平也能提高,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让王杰感触最深的,是每场比赛前播放的国歌和公平竞赛曲,“特别是国歌响起的一瞬间,我的心情立马澎湃起来,甚至会突然感觉自己和职业联赛的裁判员没什么区别。”

和不少球迷一样,王杰小时候也曾有过身披国家队战袍征战四海的梦想,如今虽不可能再实现这个梦,但能在全国性比赛中和高水平运动员们近距离接触,也算是一定程度弥补了他儿时的愿望。

去年,东华大学的运动员陈 入选了五人制国家队,这令曾经多次执裁东华比赛的王杰激动不已,“从他刚进大学我就开始执裁他的比赛了,当时就觉得他踢得很好,现在几年下来,我们也很熟了。去年得知他入选国家队,我是发自内心地为他高兴。”

两度挺身参与抗疫感慨两大角色相通

王杰第二次入驻定点医院是在4月。那会儿,疫情已趋向平稳,全国大多数地方都陆续复工复产,相关医疗装备也不再紧张,王杰和同事们可以在工作期间脱掉装备、走出大楼,稍许歇一歇,喘口气了。等休息完了,再换上全套崭新的防护装备开始工作。

这一回,王杰主要负责为患者做核磁共振和影像分析。肺部影像是核酸检测以外,判断新冠肺炎患者是否康复的另一项重要标准。在定点医院,每位确诊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都需要进行多次核磁共振检查,以观察肺部病灶,更好地掌握病情发展情况。

尽管做一次核磁共振所需的时间不长,但每天需要检测的人数不少,再加上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和病毒扩散,必须对人流量进行控制,因此王杰每天待在核磁共振诊疗室的时间少说也有六七个小时。除此之外,他还负责跟着救护车带领患者从病房前往核磁共振诊疗室所在的大楼,每天穿着防护服几出几进,疲累程度可想而知。

“在定点医院待的这两个月,我的心情从起初的紧张、害怕慢慢转变成了后来的适应,我觉得作为医务人员,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在这个困难时期,我们挺身而出是义不容辞的事情。”王杰说道,“就跟做裁判一样,这两个领域都需要满腔热血和极高的责任心,对我而言,这两个角色是相辅相成的。”

在王杰看来,执裁比赛能缓解自己平日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相应的,在做裁判过程中锻炼出的身体素质也能让自己在繁忙的医务工作中更为从容,“我很适应这两个角色之间的转换,无论是做裁判还是做医生,都能让我获得一种满足感。”

父母三个月后才知晓

主动请战抗疫一线

足球裁判并非王杰的本职。当脱下黑色的裁判服,换上白大褂,王杰便又专心投入到了他的另一个身份中:上海某三甲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和很多同行一样,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王杰也曾无惧个人安危,投身抗疫一线。

大年初二那天晚上9点,王杰接到了上级的通知,他在第二天旋即前往上海抗疫一线报到。其实早在年前,王杰便取消了回老家的车票,留在上海待命,身为党员的他还在当时主动向上级请愿,希望能参与到抗疫工作中,担起一名党员和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

话又说回来,真的到了赶赴一线的那天,王杰心里难免有些紧张,“那个时候大家对病毒还不了解,具体情况都不明朗,说不紧张是骗人的。”为了不让家人担惊受怕,王杰向在老家的父母隐瞒了参与抗疫一事,他们一直到三个月后才从亲戚那里得知一二。好在同为医务工作者的妻子非常支持王杰的工作,有了她做后盾,王杰便能放心地在一线奔忙。

王杰所支援的医院是上海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定点诊疗机构,承担了几乎所有在沪成年患者的救治工作,他去了那儿两回,前后一共待了两个月。

第一次是在过年期间,他负责患者的接收工作。当时正值疫情暴发初期,全国相关物资紧张,口罩、手套、防护服等所有医疗物资都供不应求,为了节约物资,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八九个小时连轴转,滴水不进是常态。“我觉得我能这样坚持下来,离不开平日里的裁判工作,因为做裁判对身体素质是有要求的,所以我一直坚持锻炼身体,这让我能更好地胜任一线的抗疫工作。”

王杰印象很深,有一天凌晨4点,一名患者的状态突然恶化,需要立即转入重症大楼,通常遇到这种情况,会有救护车候在楼下负责转运患者,但由于当晚的这名患者比较胖,体重超过了200斤,加上医护人员人手不够,大家不敢直接将他推上救护车,担心在转移过程中会有将患者摔下车的风险。几相权衡之下,王杰和上级领导二人担起了转运重任,他们穿着防护服,推着平板车,用人力将这位患者送到了300米外的重症大楼。平板车轮子是硬胶质,防滑,但相对的,推起来也就更加吃力,王杰还需要单手拎着一罐20斤重的金属氧气瓶,再加上身穿防护服,更是增加了行动的难度。短短300米的路,比平日里跑上3000米还要累得多。

“还好我平时锻炼得多,能坚持下来。”王杰笑着感慨道,“做裁判真好,既满足了我的兴趣,又能激励我自律地锻炼身体。”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