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指引》为赛事复苏照亮前路
第A08版:上海体育新闻眼 2020-07-03

《指引》为赛事复苏照亮前路

章丽倩

上马参与人群多,需要请卫生防疫专家指导细化“一赛一策”本报记者陈嘉明摄

■编者按:上海体育已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全面进入复苏阶段。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上海体育正用一波又一波的创新举措,跑出“加速度”,为申城市民带来更多体育新体验、新服务。《东方体育日报》每周将推出上海体育“新闻眼”栏目,通过解读、分析、评论、综述为读者“换一种方式”看上海体育:我是你的眼,带你领略上海体育的精彩无限。

若非疫情突至,2020年,上海的赛程表上原本排入了近180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申城的体育赛事何时重启,又将以何种方式重启?从春暖花开,到盛夏已至,各办赛主体、广大体育迷和相关行业从业者一直在热切期盼着重启的早日来到。在2020年下半篇章启幕的第一页,也就是7月1日这一天,上海市体育局发布了《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体育赛事举办指引》,为申城体育赛事的安全重启照亮了前方的路。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因疫情而被按下“暂停键”的全球体育赛事,正在遵循防疫规范的前提下努力复位。放眼国内,CBA联赛重启已有两周,熬过了“讨论——推翻——再讨论”漫长拉锯的中超联赛也终于官宣将在7月25日回归。在越来越多的复苏利好中,上海市体育局发布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体育赛事举办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则是近期最能为各办赛主体、广大体育迷和相关行业从业者带来鼓舞的一个信号。

当前,我国的疫情防控已由应急状态转入常态化,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指引》应势而出。不过,从意向萌发到拟定付梓,市体育主管部门亦是协同各方花了约两个月时间。

《指引》的内容,既依据了《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有序恢复体育赛事活动的指导意见》,也按照了国家体育总局规章《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市政府规章《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办法》,还参照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体育联合会/赛事组织方举办大型聚集性体育活动指南》(临时指导文件)、市卫生健康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本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共场所清洁消毒卫生管理指引》。

强化办赛主体责任,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落实一赛一策要求,加强全员防疫培训,发挥属地监管作用——在上海体育赛事蓄力重启的过程中,这五个方面将成为重点。

一、强化办赛主体责任

各办赛主体要依据《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办法》中关于赛事规范的法定要求,切实承担起赛事举办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明确主办方为疫情防控方案和预案制定的第一责任人,承办方为疫情防控方案实施和措施落实的第一责任人。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寻求卫生健康管理部门支持,应邀请医疗卫生专家加入,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指导。登录“一网通办”平台公共服务版块,搜索“上海体育赛事信息公示、查询”办理事项,将拟举办赛事的基本信息填入,并实时更新。根据本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及赛事落地行政区疫情防控具体要求,结合赛事特点,科学研判疫情防控风险,审慎有序推进赛事举办。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鉴于赛事可能同时存在低、高风险环节,各办赛主体应针对不同风险环节进行综合评估。

按项目特征分,低风险为:运动员、裁判员可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无共用体育设备和器材;高风险为:运动员、裁判员容易发生肢体接触,有共用体育设备和器材。

按人员特征分,低风险为:无观众、无境外人员、仅低风险地区人员参与;高风险为:有观众、有境外人员、有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参与。

按场地特征分,低风险为:户外,场馆符合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疫情防控要求、具备人群分流及硬件隔离条件;高风险为:室内,场馆不符合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疫情防控要求、不具备人群分流及硬件隔离条件。

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参照《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要求》,如不符合须改进,达标后方能办赛。

三、落实一赛一策要求

各办赛主体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切合实际的赛事防控方案和预案,以降低风险,加强防控。要从赛事规模、人员管理、防疫措施、应急处置等方面,加强对赛事筹办全过程、各环节的把控,并针对办赛过程中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的重点领域,加强自查、巡查,做到定期排查风险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适时修订完善方案,确保赛事防控方案和预案有效实施。

四、加强全员防疫培训

各办赛主体应组织赛事工作人员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和有关疫情防控要求,掌握疫情防控操作规范。按照项目特点和办赛要求,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场地保障、竞赛组织、接待服务、医疗救护、媒体运行等不同岗位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疫情防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强赛事公共卫生安全管理,确保赛事顺利举办。

五、发挥属地监管作用

各区体育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体育赛事疫情防控的监督管理,组织协调体育赛事的服务保障工作。要督促、指导办赛主体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对未履行赛事防控责任的,责令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或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进行处置。要会同区卫生健康管理等部门建立体育赛事综合服务机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疫情防控要求,及时发现公共卫生安全的薄弱环节,消除风险隐患。跨区举办的赛事,应由市、区体育部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加强管理。

“张文宏们”来支招赛事公司点赞响应

独木不成林,在推动申城体育赛事重启的过程中,市体育主管部门在统筹调度,以久事体育、东浩兰生赛事公司为代表的众多办赛主体在积极地对接和做方案,同时,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们也加入进来献计献策——众人和衷共济,为赛事重启涤荡丛棘。

在《指引》问世的过程中,许多专业人士都为之投入到了“头脑风暴”中。5月中旬时,沪上就举行过一场由医疗、体育、法律专家以及办赛主体共同参与的碰头会。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所长吴寰宇、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等各方人士聚到一起,为赛事重启共同把脉。

当时张文宏提出,体育赛事人群聚集且差异性大,应当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需要针对每一项体育赛事进行个体化的分析。“疫情防控方面,上海要证明我们是在考虑很周全、各项措施很完备的情况下才开展的。赛事恢复要有‘套路’,卫生专家可以在专业技术方面把关。”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所长吴寰宇则建议,可以从赛事项目、规模、场地等维度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在7月1日发布的《指引》中,这些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得到了更具象化的呈现,“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和“落实一赛一策要求”就是其中比较吸引关注的两条。

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是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办赛主体,在该公司总经理周瑾看来,马拉松赛事的持续时间较长,各个阶段的特性不同,由此带来的风险点也会有所差异,对他们来说“一赛一策”将是尤为适用和重要的一条。“上马参与人群多,还有大量志愿者、裁判员的培训工作,所以等形成赛事方案后,我们还要请卫生防疫专家指导细化‘一赛一策’。同时,要做好各种情况的应对方案。”

上海久事体育产业集团副总经理杨亦斌则表示,有了《指引》这一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后,他们在重启赛事时就有了破题方向。“我们正在积极推进ATP1000大师赛、F1中国大奖赛的筹备,两项赛事特点不同,我们需要根据《指引》的风险评估特征和疫情防控要求,来制定和完善赛事的具体防疫方案。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先根据不同的维度将方案模块化,再动态调整组合成最后的整体方案。”

对观众来说将有哪些变化?

在疫情彻底谢幕前,体育赛事将以与过往有所不同的方式举行。比如,世界上的部分办赛主体已将运动员需在非比赛与训练时段佩戴口罩这条列入防疫规范,市体育局公布的《指引》中也有这一项。而对申城的观众群体来说,在赛事重启后,他们也将遇到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情况。

1.空场办赛不是唯一标准

《指引》中有一条提到了“实施观众限流措施”,按照字面理解也就是说,空场办赛是选项中的一条,但并非唯一标准。

“实施观众限流措施,室内场馆观众上座率应控制在30%以内,室外场地观众上座率应控制在50%以内。根据疫情防控形势,调整入场观众人数,直至空场无观众。采用错峰入场、间隔就坐、分批离场等措施,引导观众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避免人员聚集。”

2.扫码、测体温不能少

如果赛事允许观众入场,出于防疫考虑,入场流程会较往年繁复一些。

“严格落实入场人员信息登记,包括姓名、联系方式和座位号,核验‘健康码’,进行体温检测,如发现有发热(37.3摄氏度以上)症状人员,应禁止其入场。”

3.无接触式环节将增加

从《指引》来看,与赛事相关的展览及现场消费区仍可能服务于观众,但其中的无接触式环节将增加。

“搭建赛事相关展位应错位设计,留有足够空间,并保持内部空气流通;鼓励商户以展示为主,减少互动性设施。”

“赛事现场消费区应推行无接触服务,鼓励使用在线支付等方式,减少人员直接接触;公共餐饮区、商务展示区应限制入场人数,并做好引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