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卡
麦卡
从奥运、亚运到全运,火炬手进场乃至点燃圣火,既是一届体育盛会开幕式的高潮,代表着竞技的激情与神圣,往往也反映出技术和观念的变迁和迭代。全运会开幕式上共有六名火炬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第一棒的苏炳添和最后点火的杨倩。
本届全运会的圣火由杨倩来点燃,并不令人意外。她既有可爱的外形和逗趣的行事风格,又不乏硬实力和”大心脏”,发自内心的自信让她在场内场外都征服了观众的心,而从东京奥运会来看,她也是一代“00后”运动员的缩影。
相比之下,苏炳添虽然已经32岁“高龄”,但他在某种程度上同样代表着“未来”——他用真实经历向中国运动员展示了,如何在职业生涯中后期探寻更多竞技上的可能性,而不是将视角过早地放在退役之后。
他的职业生涯是极具激励性和启发性的。在职业生涯的中后期勇敢地做出改变技术的尝试;还引入了多种新的训练方法和高科技的训练仪器,更高效地对自己的训练和比赛作出评估、规划与总结;他还将自己训练比赛的数据进行了学术化的分析、论述,将自己的经验以学术论文的方式固化下来,给后辈参考借鉴。
苏炳添职业生涯的支持体系是多元的。其中既有各级田径队的悉心培养,有外教、“外脑”的国际经验的输入,也有职业生涯中后期高校垂青,既让运动员免除后顾之忧,又让他们的宝贵经验获得了更多的保留与应用。
苏炳添的个性也是运动员的典范。他既“固执己见”,在普遍被认为难以突破的年龄仍不放弃;他又积极求变,勇敢跳出“舒适区”,寻找每一丝提升成绩的可能性;他还坦诚求实,有一分把握说一分话,面对胜败不卑不亢,从容淡定。
开幕式上的六位火炬手,各有各的不可复制的精彩,但苏炳添和杨倩却有着某种共性:他们是运动员当中具有最强的“社会外溢性”的两位。杨倩让更多人意识到运动员就像“邻家小妹”一样平凡可亲,让人们更多感受到了运动员在场外的亲和力;苏炳添则用创造亚洲历史的男子百米成绩,鼓舞了一代少年,就像苏炳添描述当年刘翔带给自己的影响那样,让他们窥见体育场上的无限可能,在他们心中埋下体育和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