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渚草庐图(国画) 吴友琳
■易安阁
时间总是飞快,看似年纪轻轻的吴友琳先生,居然早已过了“耳顺”,到了六六之年。人常说“艺术之树常青”,至少在友琳兄这里是可信的,他沉湎于书画数十年,真可谓是“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矣。
若以个性来看,吴友琳一定不是那种锋芒毕露、性情张扬的人,相反,他则始终保持着一种温煦内敛的谦谦君子之风。此也许和他出自于旧式文人家庭有关,所以友琳兄素来就是一个崇尚古典、注重传统的人,这一基调也基本决定了他的作品,在审美意识和艺术风格方面的走向。确实如此,数十年来友琳兄临池读书、刻印作画,默默地守着那一份对传统艺术的执着,守着那一份处世为艺的淡泊。而且友琳兄“诗书画印”才兼四绝,旧时文人学问之余的那一套“独门秘技”,他似乎全掌握了,这令我很是羡慕与佩服!于诗于画我乃外行,不敢妄加点评。至于书法印章,友琳兄也保持了一点旧文人的儒雅。我们读他的书法,其楷书得褚河南,行书则宗法“二王”,笔下自有一种淡淡的书卷之气。而友琳的印章,在气质上与其书法也比较统一,其印学吴让之,追求的是不温不火的闲雅,所以我们在他的印集中,找不到那种造型跌宕、夸张奇崛的抢眼作品,有的却是一番温文尔雅的恬静,一番沉着澹然的从容。有道是大道至简,大味若淡,友琳兄的“简”和“淡”,不仅表现在艺术上的不喜追摹流行,即使在生活中,譬如对一些时髦新潮的玩意,他也是排斥在先,果真很普及了,他的接受度也比别人慢上好几拍。章士钊有诗句谓“懒于时贤争短长”,于友琳兄倒稍有那么一点意思。
应该说,友琳兄虽已年届六六,书艺也渐趋成熟,然而他毕竟给人的感觉不够“老”,显然还尚未进入“化境”,这说明在艺术的道路上他还有更大的空间。我一直在想,世上万物之发展,由弱变强、由盛而衰,其实都不外乎“抛物线”之原理,艺术亦然。每一位艺术家应该都有他的巅峰期,有的人积淀愈深,学养愈厚,那么其巅峰期就可能出现愈迟,或者即使出现了也会持续愈久……所以,我相信友琳兄还有更大的空间,尽管他已近“耳顺”之年,但我们有理由期待他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