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帮助生命走出阴霾,是最美的风景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3-12-06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治病救人”

帮助生命走出阴霾,是最美的风景

傅佩文/郭爽

仇剑崟家庭

仇剑崟(左)与病人谈心

张琦家庭

张琦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

好家风从哪里来?幸福家庭该如何建设?在全社会关注家庭文明建设的今天,上海有这么两户家庭,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坚守奋斗,用不同的方式“治病救人”,不仅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也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今年双双被评为“海上最美家庭”。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傅佩文 郭爽

张琦家庭:

上海市首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夫妻

“金山好人”“中国好人”“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海上最美家庭”……在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工业区高楼村,张琦一家是远近闻名的“公益之家”:父子、夫妻,三人、两代,在工作之余坚持10多年投身公益事业,获得众多荣誉。

张琦的父亲张水龙是一名退伍老兵,在村里是出了名的“爱管闲事”,路上遇到交通事故、本村村民家里着火、亲朋好友谁家有事求助……他都“积极得很”。张水龙59岁那年,一次在田里务农时,突然听到水塘中有物体落水的声响,抬头一看,一台车扎进了附近的鱼塘里,张水龙一边呼喊,一边飞奔过去救人,连鞋子跑丢了也不知道,就在车辆下沉过程中,张水龙及时赶到,将车内两人从车里拖拽出来并救上岸。

母亲则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从小对张琦管教甚严,尤其是在“做人这一方面”,“比如我有打架、撒谎、破坏路边花花草草的行为,绝免不了一顿揍”。

父亲的热心、母亲的正派,从小潜移默化着在张琦,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助人为乐的种子。

工作后的张琦在一家户外俱乐部承接旅游项目,但他继承了父亲的特点——“一切闲事我都爱管,路上遇到堵车,我都会主动站出来指挥疏导交通”。此后他加入了“上海995应急救援队”,是骨干人员也是户外领队,经常面对道路抢险,涉水抢险等紧急事件。

张琦与爱人施明珠相识于金山区红十字会志愿服务活动中,施明珠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二人都是志愿者,又双双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2009年,加入捐献者资料库后不久,张琦就收到了配对成功的消息,可在他体检完毕时,等待移植的病人却再也等不及了……这件事在张琦心中留下了不小的遗憾。2016年,妻子收到配对成功的消息并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2021年,再次轮到我了,说实话我很激动,我其实是接到了2个电话,也就是说前后一共有3个人和我配对成功,这概率比中彩票都还不容易吧。”张琦说。

接到体检通知的前两周,张琦还在外地出差,因患者情况紧急,需要加快流程尽早体检。刚回到上海张琦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就赶到了医院,然而体检结果却显示此时他的血压偏高。张琦在医生的建议下积极调整生活状态,体检终于通过了。张琦的捐献给一位骨纤维瘤患者带去生的希望,他也成为金山区第4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并与妻子一起成为了上海市首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夫妻。

捐献完造血干细胞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张琦在“上海995应急救援队”的聊天群内看到了前往河南郑州参加防汛的求助,966公里、近11个小时的车程,他毫不犹豫地向一线奔去。回到上海,由于台风“烟花”过境造成地势低洼地带的积水严重,张琦又在共青团金山区委的统一安排下,作为志愿者领队参加相关受灾人员转移工作……

作为医护人员,张琦的爱人施明珠同样在岗位上践行着救死扶伤的使命,一家人难得出去逛一逛,女儿最期盼的就是能和父母一起去河边骑车、露营。尤其是在抗击疫情期间,爱人日夜忙碌,张琦则与团队接到区红十字会前往疫情重灾区消杀的任务,上小学的女儿常常一个人在家,夫妻俩只能通过家里的监控了解她的动态。懂事的女儿,在父母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下,也变得更加乐观和独立。

“参与志愿服务,我自身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所谓爱出者爱返,我们奉献爱心的同时,其实有更多的人也给了我们默默的帮助。比如女儿学校朱泾二小的各科老师,还有邻居,在我们忙碌的时候,经常帮忙照顾孩子的生活,我们很感激。”

如今,张琦的公益事业仍在继续,他成立了一支金山急速应急救援服务队,这是一支由企事业单位职工、小微企业主、退役军人等自发组建的公益性团队,为开展抗洪抢险、实战救援打下良好基础,成立一年多来,队伍也由成立之初的10名志愿者,发展到现在拥有17名正式队员、47名预备队员及志愿者,年龄最小的只有19岁,成为金山民间公益救援的主力军。

仇剑崟家庭:

“600号”大咖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的

父母都是“60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的家庭,和其他家庭相比,在家庭教育中有哪些不同?“我们可能对孩子更有耐心,更尊重孩子,也擅长倾听孩子的想法,能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面对记者的问题,仇剑崟这样回答。

在今年上海市妇联“海上最美家庭”的评选中,徐汇区枫林街道的仇剑崟家庭名列其中。仇剑崟和丈夫谢斌携手走过29年,她是“600号”心理咨询部主任,丈夫则是党委书记。夫妇二人身兼医院和交大、交大医学院医、教、研、防、管等多项职务,担任研究生导师,承担国家级、市级课题数十项,发表论文百余篇,都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哈佛医学院进修并完成重要科研项目,在全国精神卫生界有较高的知名度。

“我出生在上海,父亲是普通的老师,妈妈是技术员。他们工作非常忙,所以3岁的我就被父母寄养在一个非常善良的奶奶家。我小时候兴趣爱好丰富,喜欢体育和文艺活动,还参加舞蹈队,但每次都被抓回来‘好好学习’。也许是小时候与父母分开住的原因,我很想取悦父母,学习非常认真。”仇剑崟回忆,高考时,自己理科成绩非常突出,本打算报考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但是在填写志愿之前,偶然间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心理学。碰巧我父亲的一个朋友来家里作客,向我介绍了华师大心理系,我当即‘拍脑袋’决定报考华师大的心理系。”大三那一年,学校开设了异常心理学相关的课程,“给我们授课的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赵介城。从接触异常心理学第一天起,我认识到,这才是我要学的心理学。之后,我去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实习。”

“600号”如今在普通上海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江湖地位”,颇有些“大V”“网红”的“流量”感,但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大家口中的“精神病院”。“当时在这里工作不是很体面。”当仇剑崟毕业,打算去“精神病院”工作时,不少人劝她“好好想想”,但仇剑崟颇有些义无反顾。“当时人们对精神病人了解非常少,所以对这个地方有一些忌讳。但我第一次见到分裂症病人和抑郁症病人时,没有任何恐惧,甚至主动跟他们交流。”20世纪90年代,上海瑞金医院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我每个周五下午都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去旁听门诊工作,并在那里认识了我的导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前院长王祖承教授。”大学毕业后,仇剑崟就开始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工作,并在王祖承教授的建议和鼓励下攻读临床医学学位。

几十年来,仇剑崟不仅在哈佛医学院进修开阔视野,还在中德项目班担任负责人,但她始终在“600号”扎实钻研,成长为业务骨干,和谢斌组成了家庭。

平日里,夫妻俩工作非常忙碌,哪怕下班后在家里都是“一直开着电脑各忙各的”,但在对女儿的教育上,两个人又默契配合,仇剑崟主打情感陪伴,谢斌则是女儿运动和探讨问题时的好伙伴。

仇剑崟直言女儿在读书方面从没有让他们操过心。“女儿一心想学医,我也劝过她,女孩子学医太苦了,但她看到我们能够帮助许多人走出生命的阴霾,觉得医生这份职业很有成就感。”夫妻俩平日里忙虽忙,但很少将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正向的言传身教,让女儿始终对医生这份职业充满向往,“当时高考的时候,女儿很擅长的一门科目没有发挥好,在留在本地大学读其他专业还是去外地大学读医科的选择之间,女儿最终还是坚定自己的理想,学医!”夫妻俩支持了女儿的决定。如今,读医科的女儿她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并在脑电生理相关研究课题组学习,已参与相关课题文章的发表,“女儿如同当年的我一样,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理想。”

作为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面对如今学业压力颇大的“内卷”现象,仇剑崟主动给家长“减压”:“社会的压力都是层层传递的,家长的焦虑情绪难免会转移到孩子身上,但家长也很难做到‘完美’,无力改变如今社会整体内卷的风气,但要会反思,如果能想到‘我最近是不是太严格了’或者‘是不是刚才对孩子态度不好’,已经是很好的家长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