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下午,亚洲图书奖、文津图书奖获得者张笑宇携新作《世界之中》,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施展教授、万圣书园创办人刘苏里共聚北京万圣书园,以“把世界还给中国”为主题,与广大读者一起回溯中国千年发展史,探寻曾经被人忽略,却是关于我们文明的种种可能。
中国与世界的交织脉络
分享会上,张笑宇首先从历史角度阐述了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他指出,中国的发展历程始终与世界紧密相连,这种联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塑造着中国的面貌。以青铜冶炼技术为例,最初在中东地区发展起来的青铜冶炼技术,顺着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带一路往东传播,先进入新疆,再传入中原。中原地区凭借其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强大的应用能力,将青铜冶炼技术发扬光大,使得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种类和数量超过其他所有地区的总和。这表明中国在历史上不仅是世界技术的接受者,更是应用和发展的推动者。施展补充说道:“我们历史上一直都是这样,只不过历史上那么过来的时候,我们对它没有自觉,而笑宇把历史怎么走过来的说明白了,因此我们今天的‘自觉’是有历史基础的,这也是中国未来应该走的方向。”
此外,张笑宇还提到了南洋华人的历史,展示了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郑成功家族在东亚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南洋华人建立的各种“公司”组织,展示了华人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活跃角色。这些“公司”不仅是经济组织,更是一种独特的治理结构,体现了华人在海外的自组织能力和对世界主义的实践。
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抉择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张笑宇指出,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改变全球经济的运行逻辑,其生产智能的效率和质量已经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例如,今天的大圆模型,输出100万Token只需1元,而人类一天的输出量远远不及此。这种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未来99%的人类工作被替代,引发经济系统的通缩,从而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幸福指数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中国在经济上对世界的依赖程度极高。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数据显示,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以及制造业的全球占比都非常显著。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任何全球贸易体系的冲击都会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中国在地缘政治上也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周边国家众多,地缘政治风险较大。然而,这种劣势也促使中国更加积极地融入世界,通过合作来维护自身的稳定和发展。
世界主义视角下的中国探索
面对未来,张笑宇强调中国需要积极构想一个世界主义的中国。这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实的迫切需求。首先,中国需要解决自身经济中的杠杆问题。过去20年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经济杠杆,如今国际环境发生变化,要求中国必须找到平缓过渡的方法来去杠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巩固和优化。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对于中国经济至关重要,而华人企业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不仅在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还积累了丰富的应对风险的经验。中国需要与这些企业家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同时探索在破碎世界中保持连接的新方式。
除此以外,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合作,共同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中国需要继续推动开放的科技讨论和合作,为全球科技发展贡献智慧和方案。同时,中国还需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世界的角度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
整个分享会持续了数小时,嘉宾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精彩的讨论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从历史的紧密联系到现实的挑战,再到未来的构想,嘉宾们以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引发了观众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反思。正如刘苏里所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也需要中国的积极参与。未来,中国应在世界主义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曹儒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