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邱是一名“90后”小伙,身高175厘米,体重高达120公斤,体重指数(BM I)接近40。由于长期肥胖,他饱受心肺功能下降、关节疼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多重健康问题困扰。日前,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执行主任周敏的带领下,成功为小邱实施了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
传统方法减重无效
据悉,此前小邱尝试过多种传统减重方式:严格控制饮食曾让他短期内减重5公斤,但因出现低血糖反应被迫中止;然而寄希望于高强度运动又因心肺和关节无法负荷难以坚持。反复的体重反弹和健康风险,让他陷入身心俱疲的困境。
小邱说:“每次努力都像一拳打在棉花上,看不到希望。”他也曾一度考虑做切胃手术,但外科手术需切除部分胃组织,且术后不可逆的器官改变,最终令他望而却步。
什么是胃转流支架置入术
周敏介绍:“胃转流支架置入术,就是在不改变胃肠道解剖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胃镜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置入60厘米的管状套膜隔离食糜,加快食物通过近端小肠的速度和干扰相关激素信号,减少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糖和脂肪的吸收,起到减重和改善代谢指标的目的。”
整个手术置入全程仅需15分钟,3个月后经内镜取出,不损伤器官结构。对既渴望减重、又抵触外科手术的小邱而言,这一不改变胃肠结构的“穿肠桥梁”成为理想选择。
“支架系统设计成熟,在X光引导下操作精准、可控,医生的学习曲线较短,具备胃肠镜基础的医生均可快速掌握该技术。”周敏说,该技术的核心在于为患者争取“代谢重启”的窗口期——通过短期介入降低体重基数,为后续生活方式调整奠定基础。
术后,小邱将在上海四院营养师的指导下,逐步戒掉宵夜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并计划在体重下降后增加适度运动。据悉,团队还将持续跟踪小邱的短期恢复情况,如成功减重40斤,或会考虑二次置入以达到常人标准体重。
周敏表示,肥胖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挑战,传统治疗模式亟需革新,药物、外科手术和内镜介入三者需形成互补。目前,胃转流支架适用于三类人群:药物反应不佳者、不符合外科手术指征的轻中度肥胖患者,以及需术前减重以降低手术风险的重度肥胖者。期待随着技术普及和临床数据积累,帮助更多“胖友”重获健康与自信。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