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多发性大动脉炎专盯东方女性 春食野菜,美味与风险并存 “啤酒肚”非富贵 小心“下交叉综合征” 爱用余光看人或是心理疾病 广告 脑梗发作,眼部有预警 纠正免疫系统的“过度防卫” 甲亢症状不止眼突,多种疗法巧“和解”
第03版:人与健康 2025-04-16

纠正免疫系统的“过度防卫”

张文宏

感染与过敏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碰到的疾病。看上去不严重,但足以纠缠人一生。

门诊时总有人问我:“张医生,我的免疫功能不好,冬天老感冒,春秋天就过敏,这辈子是不是只能躲在家里,躲病毒、躲过敏原?”全国各地来的疑难杂症患者,很多也是因为免疫功能失调所致。我在临床上遇到过免疫性疾病患者,经常会邀请过敏与免疫科、皮肤科及风湿科的同仁一起处理。

医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对癌症与很多慢性病都有了很好的治疗办法,包括对感染,也有了不断迭代的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但应付过敏似乎只有“躲”这一种办法。其实近年来,过敏性疾病早已不是“不治之症”,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精准武器,让过敏者回归正常生活。

过去对付过敏的药物很简单,医生们常用的“三板斧”是抗组胺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过敏起来犹如着火,这些方法确实能控制火势,但长期使用可能误伤“友军”——抗组胺药让人嗜睡,激素则可能影响全身代谢和免疫力低下,免疫抑制则使用过度则更可能让整个防御系统瘫痪。

无论是对过敏性疾病还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医疗都在寻找更多方案。比如近年出现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就像给免疫系统装上了定位系统。

不过新型治疗方法也不是万能钥匙。人类的免疫系统非常精妙,过敏治疗也需要医生根据免疫指标动态调整方案。抗过敏治疗已经走向更加精准的道路,通过对用药剂量的动态优化调整,最终是有可能让免疫系统通过“驯化”,将药物剂量降到最低水平的。

过敏治疗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不能期待千篇一律的治疗方案让每个患者获得痊愈。抗过敏治疗尤其需要患者配合,需要带着过敏原检测报告和用药记录,到正规医院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要做全面的调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感染科主任 张文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