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安
余思彦
西厍
日前,“金山人文丛书”系列文化沙龙在新华书店朱泾店举行。本次活动以“穿越村镇、工厂、学校和书店,追寻我们的金山记忆”为主题,邀请多位深耕金山文化领域的嘉宾,用生活化的故事与深入的文化解读,为现场及线上观众带来一场充满烟火气的“记忆寻根之旅”。活动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金山籍媒体人秋安主持,金山区博物馆馆长、上海市人大代表余思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金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金山中学教师西厍担任对谈嘉宾。他们从各自成长经历与专业视角出发,串联起多元记忆碎片。
作为广东汕头人,余思彦与金山的缘分始于“双重联结”——既是“金山女婿”,妻子来自枫泾;又因老家汕头的“金山中学”,对“金山”地名早有好感。初到金山时,他最直观的记忆是“烧灶头”:“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汕头早已不见灶头,没想到上海郊区还在使用,一度感觉回到农场时光。”但这份“落后”的印象,如今已转化为珍贵的乡土记忆,他常向人讲述灶头承载的生活温度。
谈及金山文化传承,余思彦重点介绍了“金山人文丛书”的两大系列:“新守山阁”丛书侧重历史文献的现代整理,如收录金山钱氏家族连续五代藏书刻书的《金山钱氏家刻书目》,其中1835年出版的西学书籍《几何原本》,印证了鸦片战争前江南文人的西学觉醒;“看见金山”系列则面向大众,用通俗语言普及金山故事。
“我是金山这片土地里的一块土。”西厍的开场白充满家乡情怀。作为农民子弟,他14岁便下地挣工分,秋收时与同伴磨破手指收水稻的经历,成为最深刻的童年记忆。他的笔名“西厍”,正源自家所在的自然村名,这个常被误读为“西库”的生僻字词,承载着他与故土的紧密联结。
在教书与写作中,西厍始终扎根金山文化。他参与金山文脉传承工程,为120余首金山竹枝词作译注,从明末清初赵慎微“估客往来都满载,至今人号小临清”的诗句中,挖掘出朱泾纺织业的繁荣历史;在金山中学任教时,他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用宣纸手写诗歌赠给学生,建议在校园散步路线中注入文化元素。“希望能把金山竹枝词打造成非遗,让古人的诗意与今人的生活相连。”他说道。
来自媒体的其他嘉宾则分享了聚焦于上海石化的印记。作为石化职工子弟,其出生于上海市区,小学时随母亲来到金山区石化厂生活。厂区的防护林是他童年的“秘密基地”,林下的地下防护设施、与同伴的嬉笑打闹,构成了独特的成长画面;石化的有线电视频道更是“独家福利”——能收到在市区难寻的体育频道,甚至还能同步观看外国电视剧。“亲戚们总爱来石化的家,那时这里的居住条件比市区还好,村里孩子向往城区,我们却羡慕村里的宽敞自在,像一场‘围城’。”
活动举办地新华书店朱泾店,本身就是一段“金山记忆”。主持人秋安回忆,20年前这里是啤酒畅饮的自助火锅店,如今变身为网红文化空间;而在许多观众的记忆里,这里曾是小镇学子买教辅、磁带和连环画的唯一去处——“最早是闭架售书,要让店员拿书才能翻看,后来成为上海较早实现开架售书的书店之一,像个‘小图书馆’。”新华书店在一代人成长中扮演着知识启蒙角色。
关于金山话的现场讨论,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场上嘉宾与场下观众积极互动,共同梳理了金山话的发展演变脉络,并以“玄空经”和“凿着法”两个例子展开说明。“玄空经”指清代松江才子郭友松创作的方言小说《玄空经》。出生于金山区张堰镇的书画家白蕉偶然发现该小说抄本,随后将其整理付印,使其得以流传。“凿着法”则源自白蕉所用的一方印章。在金山方言里,“凿着法”意为“做事无刻意目标,却能妙手偶得”。这一独特解释,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方言作为文化载体所蕴含的别样魅力。 记者 曹儒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