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媒体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有这样一位深耕视频技术行业20载的践行者,她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手握4项自主研发的软件著作权,让前沿技术落地为精品内容;又以学术为桥,将实践经验升华为行业理论。她,就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工程师戚珍珍,一位始终站在视频技术前沿的探索者。
“视频编辑从来不是素材的简单拼接,而是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是用创新手段让内容更有温度、更有力量。”戚珍珍始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其主导研发的4项软著(软件著作)成果,早已成为精品节目内容创作的“硬核支撑”。
早在2010年,戚珍珍即提出以“高保真图像处理+采编制作流程一体化”为核心的技术框架。其后经多年研发与工程化落地,形成了“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与编辑软件”“云采编与制作一体化集成平台”“云连线实时互动直播系统”“智慧电视制作技术与内容创作系统”等系列产品,并于2024年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上述技术系统近年在多部重点作品中获得验证。如为纪录片《澳门二十年》的4K超高清呈现提供了关键支撑,使色彩还原与画面流畅度取得突破,该作品获金帆奖二等奖;“云采编与制作一体化集成平台”这一技术系统重塑了纪录片《飞向月球》的后期流程,实现了4K实拍与混合现实特效的无缝融合,该作品荣获“UHD HDR 杯”;“云连线实时互动直播系统”与“智慧电视制作技术与内容创作系统”则在《赢在博物馆》《智力快车》等节目中促进了跨地域互动与知识传播的深度结合。
谈及技术创新的初衷,戚珍珍表示:“技术研发的终点永远是应用。开发云采编平台、探索智慧制作系统,目标就是打破时空限制,提升协同效率,让创作人员能更专注于内容本身,将最宝贵的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她不仅是技术的应用者,更是技术的思考者与传播者。她在《媒介》《现代电视技术》《星河影视》《电影研究》等行业权威期刊上发表的系列学术论文,清晰地勾勒出她对视频技术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
她发表的《4K电视技术现状及创新发展的思考》,系统剖析了4K技术从采集到呈现的产业链条,并针对内容匮乏、传输瓶颈等现实难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发展路径。《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人工智能辅助技术与创新实践》则前瞻性地预见了AI技术在内容分析、自动化生产、个性化推荐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冷静地提出了数据安全与伦理等伴随性问题。戚珍珍的论文《高动态范围成像(HDR)技术对影视时尚广告影响力的提升研究》更是通过严谨的定量分析,为HDR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提供了实证支持,助力推动了该技术在广告等领域的落地,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应用范式。戚珍珍在技术创新与学术研究上的双重建树,也赢得了业内的高度认可,并被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吸纳为会员,参与诸多行业重要活动。
提及未来,戚珍珍表示:“接下来,我会持续聚焦AI与超高清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新技术在视频制作中的应用场景,让内容创作更高效、更具沉浸感。”在她看来,视频编辑行业的未来,必然是技术创新与内容价值的双向奔赴,而她愿继续做那个架桥者、探索者。(牧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