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献国
冬至后开始“数九”,每9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故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中医认为,寒为冬季的主气,有寒冷、凝结的特性,因而三九养生要点在保暖防寒,养护阳气。
冬季蛰伏以藏阳:冬主蛰伏、闭藏,因此,冬季养生的核心是一个“藏”字。为了保证冬令阳气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首先要求精神安静,控制情志活动。适当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睡眠。养精蓄锐,有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
早卧晚起以守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以养阳气,日出而作,以避严寒,求温暖。现代医学也认为,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应注意防寒,如冠心病因寒冷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衣着要暖和、宽松、柔软。脚要保暖,睡前用温水洗脚,并搓脚心100~200次,以补肾健脑,御寒健身。
肢体温暖以护阳:严寒凝野、朔风凛冽,冬寒常诱发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故防寒保阳,至关重要。保暖要顾及全身,包括头面部、胸背、四肢(尤其是双脚)。夜间睡眠室温以20℃为好,湿度以50%左右为宜,被褥要轻软透气。外出时要戴好防寒帽、围巾、手套加以防护。
坚持锻炼以生阳:适当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阳生。冬季锻炼,要因人因地制宜,如身体较弱的中老年人或有慢性病不宜外出者,可在室内锻炼,做强身按摩、导引、练气功、保健功、在阳台上打太极拳等;凡是身体好者都应积极到户外锻炼,如长跑、竞走、武术、滑冰、滑雪、做健身操、打球等。少年儿童可选择跳绳、踢毽、跳橡皮筋、做游戏等。锻炼时要注重自我保健,冬天早晨外出锻炼,以太阳初升后为宜;不要在寒潮过境时的大风、雨雪、大雾中锻炼。冬季锻炼要注意预防感冒、冻伤,尤其是中老年人、儿童不要在冰雪路滑的场地上跑步、玩耍,以免摔伤和发生骨折。锻炼前应作好准备活动,活动肢体,以防止肌肉、筋腱拉伤和关节扭伤。开始锻炼时不可脱衣服,待运动身上暖和时再脱去厚衣服,运动后要及时穿上,如内衣被出汗浸湿应更换衣服。外出活动时应戴帽子、耳套和手套,以防皮肤冻伤。冬季昼短夜长,阳光微弱,室外锻炼,还可补充阳光照射不足,防止老年性抑郁症的发生。
谨慎洗澡以固阳:冬天天气寒冷,洗澡可使阳气散发,同时洗澡不慎,就会伤风感冒,并诱发呼吸道疾病等。因此应减少洗澡次数,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注意。
坚持足浴以升阳:脚是人体之本,它与头脑心脏都有密切的关系。冬季坚持用热水洗脚,不仅可升阳,还可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改善睡眠。
调理饮食以助阳:冬季气候寒冷,饮食宜以高蛋白、高脂肪而又宜消化的食物为宜,宜食谷类、羊肉、鳖、龟、木耳等食品,宜食热饮食,以助护阳气。减少食盐摄入量,增加苦味食品以坚肾养心。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以防维生素缺乏。平素体质虚寒者可常吃一些御寒食物,生姜、辣椒、羊肉、狗肉、牛肉及用此制成的食疗药膳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苁蓉牛肉汤、桂枝狗肉汤等都有良好的助阳防寒散寒作用,可根据自身体质及饮食喜好选用。
科学进补以温阳:我国民间有“冬补三九”的习俗,是防病强身的传统方法。冬季肾脏主令,要顺应肾主闭藏,藏精及冬至后阳气萌生的自然规律,适度地冬令进补,可滋养五脏,扶正固本,培育元气,温肾助阳,以促使体内阳气的升发,增强抵抗力,起到预防开春瘟疫流行的作用。冬令进补首先是食补,其次为药补。无论是食补,还是药补,都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根据人体体质特点选择进补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