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声音·八方 让“罕见病”不再是“孤儿病” 为总部经济“筑巢引凤”
第3版:要闻 2019-02-21

为总部经济“筑巢引凤”

孙绍波画

宋宁华

“建成一幢,繁荣一片。”总部经济,作为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在上海释放出越来越大的能量。昨天下午,来自内外资企业总部的翘楚,荣膺浦东第五届总部经济的十大经典样本。台上的辉煌背后,是一个个企业开疆拓土、追逐梦想的艰辛历程。谈到成绩,许多人将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归功于一流的营商环境;论及发展,人们对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2.0版充满期待。

“我们是伴随张江一起成长的,企业20多年前成立,周围还是一片农田。如今公司已经不但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通过并购等方式,业务拓展到全球。”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孙洪斌表示。当初给企业起名“微创”,既是因为所从事的医疗专业领域;也因为企业是几名海归白手起家,从小微企业起步。

营商环境,对于企业,如同鱼和水、飞鸟与天空。“企业初创时候,政府给予研发的补贴、银行的低息贷款等,都是雪中送炭,助推企业快速崛起。而企业总部发展壮大后,可以孵化出更多高科技的细分领域子公司,完善产业生态圈,也需在良好营商环境的呵护中成长。”孙洪斌说。

总部经济的集聚程度、发展速度,往往和城市创新能力、经济质量“比翼齐飞”。浦东新区作为上海总部经济的发源地,截至2018年年底,已集聚各类总部企业超过600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4家,约占全市总量的半壁江山,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头脑中心”移至这里。总部经济已成为拉动浦东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去年,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实到外资达到81亿美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经济整体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其中总部经济发挥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从总部功能发挥和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中,也折射出上海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同样获得浦东总部经济十大样本的丹麦企业海虹老人公司北亚区商务总监古志军介绍,公司注册在上海自贸区,借助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和上海的一流营商环境迅速发展,产品已运用到上海中心、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标志性建筑等,在中国打开市场。为此,这家跨国公司决定在中国加大投入,将更多的研发等力量投入在上海的总部,“也希望上海的政府部门能够搭建高层次平台,为跨国企业在中国总部的发展壮大提供更多机会。”

尤其当经济发展的外部挑战愈加严峻时,城市更需要修炼“内功”,通过系统化的改革、全方位的协作,打通大大小小市场主体遇到的堵点,解决营商环境的“最后一公里”。作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重要的一环,浦东新区在全国首创政府集成服务市场主体的新模式,在浦东总部经济共享服务中心建立了跨部门对口联系人的联动协调机制,目前已有市商务委、市人保局、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及浦东新区等10多个部门参与其中,形成了100多条服务总部经济的便利措施。企业们期待,这样服务总部经济的“金牌店小二”也能复制推广到更多区域和行业。尤其是借助“金牌店小二”的卓越服务,将政府服务与企业需求相匹配,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促进企业之间资源匹配,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更好的发展空间。

优化营商环境的2.0版,将为更多总部经济“筑巢引凤”。通过营商环境的“进”,带动实现经济运行的“稳”。不但要将任务分解成条条“干货”确保落实,也要建立监督考核的科学指标,让“软环境”有“硬提升”,使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如今,有人将“星巴克指数”“盒马指数”“亚朵指数”列为城市的新三大时尚指数。同样是见微知著,“太太指数”“奶酪指数”的软环境,也是影响企业总部花落谁家的小细节。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走进企业,倾听心声,突破制度瓶颈,提供精准服务,才能让更多优秀企业、高端项目、一流人才在上海把根留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