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8个数字解读 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老弄堂“开进去”“绿主妇”带好头
第4版:要闻 2019-02-21
申城居民小区因地制宜为垃圾分类探“招式”

老弄堂“开进去”“绿主妇”带好头

一种自带称重系统并能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亮相黄浦区外滩街道的保安坊 杨建正 摄

蒙蒙细雨中,虹口区复旦小区新启用的智能垃圾厢房前,志愿者任明华正在指导居民“合并同类项”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本报记者 金旻矣

上个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高票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标志着上海步入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新时代。但其实早在去年,上海就已陆续发布有关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系列规章制度,要求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与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自开展垃圾分类以来,上海很多居民区纷纷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自己小区的垃圾分类“招式”,涌现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

高层 狠心打响“撤桶战役”

市区的住宅楼越建越高,对于高层住宅来说,推行垃圾分类第一道“坎”就在于如何撤掉每层楼面的垃圾桶。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一些小区下狠心、动真格,纷纷打响“撤桶战役”。

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的“华丽家族”是个高档商品房小区,原来每层楼梯间都有垃圾桶,居民走几步就能扔垃圾。保洁员每天两次上楼逐层收运垃圾,虽然电梯运行受影响、电梯里的异味也难闻,但居民早已习惯这种方式。推行垃圾分类,就要撤掉近300个垃圾桶,居民愿意吗?

对此,虹桥街道、荣华居委会和古北物业公司多次和业委会开会商讨,并将垃圾分类知识印成中、英、日、韩四种文字的宣传单。在两周内,居委会、物业、业委会、热心志愿者“组团”挨家挨户上门沟通、分发资料,业委会则将垃圾分类写入最新版居民公约。

去年3月30日,小区楼层垃圾桶全部撤除,开始实施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第一天,有100多户人家把垃圾就扔在了楼道上,保洁员只好逐层去收。不过到了第二天,在楼道扔垃圾的居民就锐减到30多户,后面几天就只剩零星几户了。

长宁区华阳街道的金谷苑小区,也为了撤桶推出了楼面“零桶计划”。负责人表示,撤桶初期只有半数居民肯配合,很多人仍然把垃圾扔在每层垃圾间,居委干部只好一包一包将垃圾拿下楼。但如今,80%-90%的居民都愿意配合了。

老弄堂“移动垃圾箱”开进来

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有许多小区公共空间狭小,连基本的环卫设施都没法设置。这些小区该如何推进垃圾分类?长宁区华阳街道将“移动垃圾箱”开进了老弄堂,提供了破解思路。

去年6月23日起,有着20户人家的老洋房小区武夷路70弄迎来了一辆垃圾分类收集车。记者在弄堂里看到,由于场地较窄,第三方公司特地采用了三轮电瓶车提供上门垃圾分类收集服务。小车一进弄堂,居民就立即带着分好的垃圾出门,干垃圾装袋扔桶里,湿垃圾破袋倒进桶中。

飞乐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李超毅说,开始试点前,居委会对每户人家的生活作息和倒垃圾习惯都进行了排摸,最终确定了12:00-12:15、19:00-19:15这两个收集时间段。所有人家均签署了征询表,全部同意上门收集。每天,每户人家的投放记录都有台账,自住屋、出租屋、空置屋是否分类、分得如何,均一目了然。

华阳街道介绍,垃圾分类上门收集的模式在定西路等沿街商铺大获成功,因此被借鉴到无环卫设施小区。目前,“移动垃圾箱”还开进了武夷路40号、武夷路52弄、安西路260弄、安西路280弄等9个老小区。

老公房“绿主妇”当上带头人

徐汇区梅陇三村是个老公房小区,居民1300余户。2011年,小区所在的凌云街道探索推进“凌云生态家”项目,以社区学校和梅陇三村为试点基地,通过小区生态建筑群、垃圾减量回收日活动,营造低碳居家的生活场景,构建由1个居住区、1所社区学校、1户家庭组成的生态景象。

居委组织孕育了以8位社区家庭主妇为主要成员的“绿主妇”工作小组,她们的亲和与热情成为打开居民心房的金钥匙。随后,“绿主妇”逐步扩大到170名骨干志愿者,并演变成“绿主妇”议事会。“绿主妇”如何带领居民开展垃圾分类?每月,小区内开展一次“垃圾减量回收”,引导居民回收利乐包装、外包装等低值可回收物。小区还开展餐厨垃圾就地消纳,在餐厨垃圾回收桶内,餐厨垃圾10天左右就会消纳成液体肥料。这种液肥可以在阳台种花和“一米菜园”中再利用,很受居民欢迎。在“生态家”,主妇们还成立了“爱心编织社”,利用废旧毛衣、织物边角料拆旧补新,并联系废旧衣物专业处置单位,将爱心衣物消毒后捐给山区有需要的孩子们。

可积分可追溯 智能“武器”助分类

在互联网时代,垃圾分类也用上了智能化的“新武器”。智能垃圾箱、积分兑换机、二维码……这些都成了垃圾分类的好帮手。

虹口区密云路611弄林云小区,去年11月出现了一台积分兑换机。扫一下积分卡,就能靠“丢垃圾”换到纸巾、肥皂等日用品。小区里还有几台智能垃圾箱,扫卡开门,可将垃圾分门别类地丢进不同的桶里,还能计算垃圾的重量及相应积分。

在后台,负责该小区垃圾及可回收物处置的上海天楹城市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可以看到该小区垃圾的所有数据,比如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湿垃圾总量、干垃圾总量、金属可回收物总量、塑料总量、纸张总量等。

曲阳街道垃圾分类专职干部顾阿霖说,林云小区的垃圾分类已从干湿两分离推进到了“四分类”。有了传统+高科技的共同推动,可回收物找到了更能“发挥余热”的新模式。

而在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的黄浦新苑小区,不仅设置了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回收机,还引入了二维码追溯机制。居民拎着已分好的干湿垃圾,先在二维码自助打印机上输入自己的手机号及密码,领取干湿垃圾两张二维码贴纸。随后,将贴纸分别贴在两袋垃圾上,就可以在读取器前刷二维码“扫开”垃圾箱盖,并将垃圾投放到对应的垃圾桶中。

记者在居委会看到,居民在使用这套系统前,已经到居委会进行实名登记。每个垃圾箱的称重系统都与后台相连,能清楚地知道居民的信息、投放了多少重量的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等。10套回收机基本可满足1400户小区居民的需求。街道党政办负责人表示:“目前是引导居民做好前端分类,未来这一系统可能会为社区精确治理提供大数据支撑。”

先导入再固守 业主自治有成效

静安区宝山路街道的扬波小区,是居民自治模式推进垃圾分类的典型。自2011年开展垃圾分类以来,扬波小区经过半年多就成了当年上海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也是上海首个将垃圾分为13类的小区。扬波小区的经验有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环保机构推一把,业主自治来固守”。这一经验经过梳理、总结已被归纳为“三期十步法”,截至2018年已复制到静安区4个街道200多个小区,覆盖超13万户居民。

在扬波小区1号楼下的垃圾箱房里,13只垃圾桶一字排开,废金属、塑料、旧衣服、废旧纸板、废电子器件等11类可回收物和干湿垃圾均有专属垃圾箱。湿垃圾箱上还有特制的盖子,又透气又防蚊蝇。垃圾桶边不仅有洗手池,还装着小厨宝、放着肥皂,有热水供应。

据悉,扬波小区有约160户业主。多年前,因物业公司管理不善,小区就成立业委会炒掉了物业,改为直接聘用物业管理人员自主管理。决定要推进垃圾分类后,业委会挨家挨户征询业主意愿,支持率达90%。业委会随后邀请第三方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为业主开设讲座,还举办隆重的启动仪式,增强仪式感。“从征询到推行,花了整整半年‘培养感情’,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小区推新政的决心。”业委会负责人郑忠芳说。

启动轰轰烈烈,持之以恒却不容易。业委会与环保组织共同合作,将垃圾分类分成导入期(社区调研、硬件改造、黑板报宣传、动员培训、撤桶并点)、执行期(发桶、志愿者值班、定期寻访)和维持期三个阶段。如今,虽然垃圾分类的习惯已在业主中养成,但小区内不断有新钟点工、新租客进入,需要时常对他们进行宣传、培训,垃圾分类这场长期战役,还在继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