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的陈建华是有时间的,是有耐心的,是有雄心的,天天笔耕不止,画到深更半夜。他要让更多的人欣赏到300多个道教壁画人物,他要把中国宗教文化浓缩到小小的叶脉上去……
□白壁
不经意间的“捡漏”
陈建华退休之前是中海集团国际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公司的千头万绪都由他牵着。碰到集团要办展览会,还要把他叫去策划、筹备、拍摄和制作,因为写写画画他都会。他创作的美术作品,在他工作过的中海集团获得过艺术一等奖。他的水粉作品《水乡吟》和《周庄》,入选上海市总工会迎春美术作品展览。
终于,总经办主任陈建华退休了,再不用昏天黑地忙碌了。有一天清晨起床,他突然想:我自己可以做点什么了?我不是会画画吗?根本不用到老年大学美术班培训,拿起笔就行。可是,画什么呢?再画大幅油画,家里摆都摆不下。
一天夜晚,陈建华坐在沙发上浏览着手机里的“掌上捡漏”,不经意间“捡”到了一片树叶:那叶面上画着一个罗汉,方寸大小的叶子上出现一个很生动的人物!这个不错,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叶脉,树叶是一种特殊的载体,只要在上面绘画,就是“唯一”……
这一夜,陈建华有些热脉贲张,辗转反侧。
从尼泊尔带来的叶子
一个星期之后,陈建华的儿子到尼泊尔兰毗尼旅游去。有一天,儿子坐下来听老僧讲经释佛,前面是坚挺的菩提树干,头顶是沙沙作响的菩提树叶……
儿子听完讲经,小心翼翼地在菩提树下捡了20片菩提树叶,带回上海。
为什么要捡菩提树叶,而不是带一把尼泊尔的香,或者带一个铜钵?不知道,父子俩似乎心有灵犀。
陈建华看见儿子带回来的树叶,惊呼道:这菩提树叶可不是一般的树叶,它的叶脉里有佛缘。
在菩提树叶上写写画画源自印度,东汉的时候就传到了中国。中国的佛教徒从热带植物贝叶棕上摘取叶子,然后在叶子上抄写佛经,制作出震惊世界的《贝叶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佛教徒也在菩提树叶上写佛经、画佛像,而后赠给广大信众,祝福它们吉祥。
那么,古已有之的艺术如今还有没有传承?
强大的“艺术遗传基因”
小时候,老师总觉得小建华在绘画方面有天赋,画什么像什么,色彩总是那么明亮,线条总是那么流畅,学校里举办各种绘画比赛,小建华总是独占鳌头。小学四年级,老师便把他送到区少年宫美术班学习。一开班就学素描,有两个画家时常来指导,一个叫魏景山,一个叫陈逸飞。
一整年的美术班学习结束,第二年重新招学员,老师又把小建华送到少年宫。照例,开班就学素描。著名画家方世聪、华三川不时到美术班来指导。
第三年,小建华进五四中学了,中学美术老师又把他推荐到少年宫。一开班还是先学素描……如此这般,陈建华一共学了6年素描,即使美术院校的学生也不需要学这么长时间啊!这6年,为他打下了厚实的绘画基础,勾画人物,他丝毫不会发怵。
陈建华的爸爸是上海“老凤祥”银店专门从事各类金银器的设计、生产、加工的技师,只要顾客能说出喜欢的样式,没有老陈不能做的。“老凤祥”各类规范的金银首饰的样式,不少是他绘制定型的。
哦,在一个小小的载体上精雕细刻,设计出最美最精的艺术品,陈建华的身上难道没有父辈的遗传?
一“脉”相承
退休的陈建华忙碌起来,他先要把儿子从尼泊尔带回来的菩提叶烂掉,而后在剩下的叶脉上画画。可是,叶脉是镂空的,缝隙很大,颜色描上去很快就漏掉了。他尝试着用明胶在叶脉上打底色。底色是有了,可以画了,然而小孔小洞还是多,画出来的画不理想,似乎被小虫蛀过咬过一样。接着,他尝试着用丙烯打底,那是他画油画的时候时常用的。这一次成功了,但是他还不是十分满意,丙烯打的底比较厚,画人物线条不能很流畅。于是,再摸索,再尝试……
他在叶脉上尽情描绘,画山水,画花鸟,画大海,画海轮,画领袖,画罗汉,一百多片叶脉在陈家纷纷扬扬,他有了一种叶落归根的奇特感受。
受到苏绣双面绣的启发,陈建华在叶脉两面作画:一片叶脉,正面画着螳螂正捕蝉,它们的头顶是一片树叶;翻过叶脉看,螳螂还在捕蝉,可是那一片树叶变成了一只后发制人的黄雀……小小叶脉有了故事,双面叶脉画是陈建华的独创。
陈建华又想起了另一个成语——鹬蚌相争,就在叶脉的正面画一鹬一蚌你死我活地相争;在叶脉的背面,鹬蚌还在相争,老渔翁出现了,渔翁得利了——这种一脉双画也是陈建华所独有的。
陈建华画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但是画面上的纤夫有十个,很长的一溜,总不能让纤夫“减员”,必须忠实于原画。陈建华反复尝试,最后用两张叶脉拼起来画纤夫。这种“双拼叶脉画”,又是他开创的。
陈建华开始在方寸之间绘《雅典学院》,那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名画,宏大的画面上共有56个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苏格拉底、伊壁鸠鲁……这么多大学者如何浓缩在一小片叶脉上呢?他尝试着分段画,先画20个,再画20个,再画16个。
一个人的“大工程”
然而,画着画着,陈建华的心情不那么轻松,不那么欢快了,而是日益沉重起来,似乎有一副重担压在他心头:众多外国名画有无数人临摹、参照和复制,那么中国的名画呢?尤其是那些不是画在纸上的名画,有多少人在临摹、发扬和传承呢?比如,山西永乐宫的壁画,知晓的人有多少?我能不能把它们都浓缩到叶脉上去?能不能让这些国宝传承下去?那是名副其实的一“脉”相承啊!
山西永乐宫壁画可以和敦煌壁画媲美,它不仅是我国宗教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壁画在元代的时候已经绘就,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整个壁画共有1000平方米,分别画在三个殿里。画高达到4.26米(《雅典学院》高2.7米),全长94米。画技高超,题材丰富,300多个形象无一雷同。敦煌壁画是寺窟壁画,永乐宫是寺观壁画,都是国家最珍贵的宝贝。
陈建华筹备多日,开始了他一个人的“大工程”!他把永乐宫壁画中300多个人物,几个几个“挪”到叶脉上来。画面很小,人物极微,叶脉太薄,必须小心翼翼地作画,下笔太用力,就会戳破叶脉;线条画粗了,就会显得臃肿,要让每个人物栩栩如生地还原。
叶脉,是叶子的不朽精华。把伟大的中国壁画画到叶脉上,就是把一种精华浓缩到另一种精华上,无疑是精华之升华。
采访手记
成功的烦恼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陈建华既有成功后的喜悦,也不乏成功后的烦恼。这不,眼下,他儿子从尼泊尔带回来的菩提叶早就用完了,总不见得叫儿子再到尼泊尔去跑一趟吧?中国也有菩提树,但是其叶片没有尼泊尔的大。怎么办?陈建华犯愁。有一天,他在网上订购茶叶,恰好发现同时有茶漏出售,这茶漏竟然也是菩提叶做的,还是现成的叶脉,尺寸还比尼泊尔的大。他立刻在网上订购了一批。
可是新难题又来了,叶片大了,叶脉的缝隙也大了,原来的打底方法又要重新摸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