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 玉兰瓶插 王方宇旧藏
胡适跋齐白石 无胆不倒翁
胡适跋 齐白石玉兰花
齐白石 睏书图 1930年67岁作
齐白石 无胆不倒翁1925年作
图1梅兰芳灵岩罗汉图1929年36岁作
◆罗青
今年是“五四”百年。历来论五四人物的文章,汗牛充栋,但对最能彰显时代创作精神的两位国际级艺术大师:齐白石(1864-1957)与梅兰芳(1894-1962)师徒二人,却鲜少有人以重要“五四人物”视之,值得加以申论。
师徒同倡“化俗为雅、借古开今”
二十一岁的梅兰芳在五四运动之前五年,就以传统京剧为基础,推出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大受欢迎后,在1915年,除了不断推出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之外,还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并首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一新观众耳目,成为“以西润中、借古开今”的典范。后来更将京剧艺术变化更新,传扬世界,成为名震东西舞台的国际艺术大师。五四人物之中,能与之比肩的大师,实在没有几个。五四领袖之一胡适,虽然对旧戏不甚认同,但对梅兰芳的艺术,却十分推崇。
梅兰芳二十二岁,拜北京名花鸟画家王梦白(1888-1934)为师习画,三十二岁那年(1925)拜六十三岁的齐白石为师习人物草虫。此时,齐白石的画,刚经过六七年的“衰年变法”,建立了鲜明的自我风格,不只名震北京,而且声动东瀛。齐氏于1917年初抵北京,于1918年初识陈师曾,受到鼓励,开始改革画法,并于1919年五四运动时,正式定居北京,“化俗为雅、借古开今”,为中国墨彩画,开辟新的天地。齐、梅师徒二人,在艺术的理念与实践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齐白石的画,同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新旧人物的喜爱。胡适、罗家伦、老舍、凌淑华等都十分推崇他的画。凌叔华曾对我惋惜说道:“齐白石常跟姚茫父、陈半丁到我家来玩,看了我的画,拿笔就改,可惜我当时还不以为然,没有好好把握时机请教。”
凌叔华(1900-1973)的父亲是凌福彭,与康南海为同榜进士,曾外祖父则是广东书画名家谢兰生(1769-1831),有此缘分,也是自然的事。至于反对新文学的大将林琴南(1852-1924),也非常喜爱齐白石的画,并与之交好,时有诗画唱酬。
不过,齐氏与胡适、老舍等新派人物的交往,似乎更密切一些,同时愿意在画中,与他们创作,互通声气。例如他应老舍命题所画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墨彩绘画的代表作之一。此画不直接画鸣蛙跳跃,却只画一群蝌蚪,从画幅顶端,纷逐流水而出,奔泻山涧而下,一气呵成,有如一群放学的小学生,喧哗叫闹,沿山坡推挤而来,让观者几乎可以隐约听到有蛙声,自纸上传出。此画间接地呼应了当时作家所提倡的儿童文学与山歌民歌精神。
一段因《齐白石年谱》而起的友谊
1946年白石老人八十三岁,出乎一般人意料的,把自己的传记资料,亲自捧交胡适,请他编写传记年表,出版年谱。照理说,他应找胡适的死敌,坚决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守旧派人物,如林琴南之流,为他编写年谱才更为合适。而胡适这位活动繁多的新文学领袖,居然也不以为怪,欣然受命,并于百忙之中,勉力在混乱的时局下,于1949年迅速编成《齐白石年谱》,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在而后两岸不通往来的四十年间,胡适始终保有《齐白石年谱》的初印本,继续不断增补资料,直至过世。这两位身份学养及创作领域全不相干的名人,相知交往的“互通点”为何?实在耐人寻味,值得深入细探。
首先,我们从胡适1954年题齐白石画的两则跋语中,可见他敢于撇开所有顾忌,继续公开表示对齐氏作品的欣赏与支持:其一为“我向汪亚尘借得这一幅玉兰花,印作《白石年谱》的附录。看他画花画瓶,何等力量,何等简单,何等工致!王方宇先生收得原画,使我妒羡。”其二为“这幅不倒翁是白石老人最有风趣的小品,我曾借印入《白石年谱》。王方宇先生与我有同好,出力求得原本,他要我题短跋,做个纪念。”
胡适赞不绝口的这两张画,我曾在王方宇美国纽泽西的寓所看过。现在大家都知道王氏因与张大千的友谊,成了当代收藏八大山人及大千画作的权威。殊不知在此之前,他对齐白石也是情有独钟,搜藏研究,追根究底,并据多年深入研讨所得,与许介昱合作,在台北艺术图书公司出版英文本《Ch’I Paishih’s Paintings看齐白石画》(1979)一书,成为研究白石画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一千六百年来以“白话”绘画第一人
白石画作之所以受到五四时期新旧人物共同喜爱,不是因他有何惊人的艺文理论,而是因他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提供了以今润古、借古创新的范例,以画笔实现了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平民化理想,又保留了守旧派的传统艺术价值,如金石笔法与写意图像。我们可以说,齐白石是在高剑父(1879-1951)、丰子恺(1898-1975)之前,第一位深刻反映并呼应白话文学的画家。他特色独具的绘画语言与成功的白话文学创作,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在内容上,都是以小民生活的喜怒哀乐为题材;在技巧上,都能融合文言、白话为一体,看似明白易懂,但却又结构严谨,充满了古典的要素,臻至深入浅出、寓意深远、耐人寻味的境界。
绘画上的文言文,是指《芥子园画谱》式的绘画成语大全,充满了历代大师的笔法、皴法与“商标意象”等图像典故。绘画上的白话,则是指眼前所见、写生所得的“媒介意象”。文言绘画语言,要通过艺术史的学习,方能读懂,其知识宝库,全积蓄在源远流长的山水画传统之中。一般人,没有相当年月艺术史知识的累积,很难深入欣赏评断山水画。而白话式的绘画语言,多半存在于人物走兽花卉之中,只要生活经验丰富,一看便知。
齐白石的绘画语言,抓住了白话文时代的特色,扬起了“一代精神属花草”的大旗,专攻花鸟草虫人物,并在画中融入了与新文学精神相互呼应的“童年经验”与“歌谣风格”,当然会受到包括胡适在内的广大新派人物的欢迎。我们可以说,胡适与齐白石的“互通点”,全在白石画中幽默风趣的“童年经验”之表现。而能在画中详细记录个人儿时往事的画家,在一千六百年来的中国墨彩画史中,齐白石是唯一的一位。
尤其重要的是,这位活到高龄九十多仍创作不懈的老画师,凭着动人的艺术语言与充满童心的态度,创作以“儿时乡土生活”为主的作品,不单勾起了城市居民的童年回忆,同时也应合了乡土民众的喜见乐闻。难怪其艺术能历久不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能在中西拍卖会上,价格屡创新高,不单能轰动海内而且还名扬世界,受到后人无比的推崇与宝爱。
梅兰芳的戏剧传承,到了二十一世纪,也仍然活跃于舞台之上,后继有人。尤其是近年来的新派京昆,打出青春版的旗号,不断改良改编,获得年轻观众的青睐,也有可观的成绩。齐、梅师徒二人,虽未介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际宣传,走上街头,但却用自己精湛的艺术,充分的展现并演绎了五四精神,并获得了扎实可传、耐人寻味的成果,影响广大,至今不衰,值得当作重要的五四人物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