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大学书店”曦潮书店打造了一个针对交大学生中对人文有兴趣的人群的社区空间
二楼空间悬挂小猪佩奇
公共社交空间
楼道改造效果
睦邻
垃圾厢房
◆陈琳
社区改造,老宅返修设计,抑或是增添功能化空间,这不是作秀,也不是炫技,并不一定追求足够令人惊艳的前后视觉反差,而是在用设计和创意带来的切实温度,照拂每一个在社区生活、工作的人。虽然前后反差一定会存在,然而,这种由创意和设计带来的照拂,看似不经意,不一定有强烈的存在感,却能够通过点滴的细节,在这片社区中的每时每刻都滋润人们的心。
无论在市中心还是市郊,成熟社区不可能大开大合地大拆大建,但对功能空间的悉心再造设计,作用往往比“平地起高楼”式的营造,更能温暖人心。
手术式改造,人文新思维
上海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上生·新所旧址,原是1925年英美工部局建造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如今,经过设计再造,上生·新所从历史建筑华丽变身,正式对外开放后立刻成为市民打卡的网红休闲之地。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同样,在新华路街道,在上海万科和AssBook设计食堂联合发起的城事设计节上,设计师们再次以新华路街道为舞台,让城市更新、社区再造带来的温情、温度与惊喜走向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从项目的经济角度来说,城市更新、社区再造项目并非诱人的“香饽饽”,不过,其社会效益却日渐突出。一位参与过社区改造的建筑师坦言:“做一两个试点之后,业内人士发现,这样的微改造,社会反响相当好,大大超乎预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创意者愿意投入其中。”
实际上,新华路街道的传统弄堂在经历“手术式”微改造后的焕然一新,的确让更多人看到了社区再造的社会效益。
位于新华路街道的番禺路222弄,是一条连接番禺路与定西路的小弄堂。去过那里的人对这条弄堂的原本印象是拥挤不堪,目光所及的犄角旮旯比较杂乱。车辆停泊和人行道没有明显的界限,小心翼翼地在车流之间穿行是居民出行的常态,由于来往车辆的长期碾压,路面逐渐变得凹凸不平。这里虽然充满所谓的烟火气和生活气息,但总归是有一老社区迟暮的“下沉感”。
在这条弄堂中,参与改造的设计师们先是抓住了总体改造的基调。他们找制造商,画出效果图,为社区量身定制粉色栏杆,将粉色色调的塑胶路的人行道与一旁的机动车道隔开,留出对行人足够友好的空间。其次,他们根据弄堂中颇为浓郁的人情味,设计了公共的社交空间。人行区域错落有致的座椅,结合了弄堂中的灯箱和花箱,成为一个可供居民休憩、社交的“会客厅”。实际上,设计师为居民专门打造的社交区域,也成为举办社区活动时的载体。地面上的图案很能激起孩子结伴玩耍的愿望,自然,这里也成了他们任意发挥玩耍方式的空间。休憩区的彩色玻璃构筑的顶棚还是夜间的照明“利器”,增加了社区的辨识度。但考虑到灯光不宜刺眼,设计师们在完成构想之后,将原本酷炫的设计改造得更为柔和。
城市更新、社区再造,已经深入到人们在社区的每一个生活场景中。新华路669弄又是另外一个例子,而且因为设计师何嘉也是这里的居民,长期在这里居住、生活的他,对居民的生活习惯有着细致入微的了解,因此,改造效果相当贴肉到位。
比如,他早就发现,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很喜欢聚在小区门口热络地侃大山,然而,这里是车辆出入口,空间狭窄,所以,作为解决问题的设计师,他要为邻居重新营造既安全、开放,又能让他们畅快交流、联络邻里关系的空间。仔细搜寻,他觉得,门口的闲置老式电话亭再合适不过。于是,他将小空间改造成了以“睦邻”为名的微空间。
小空间的落地门保证了其采光、开放性和通透性,长椅则是居民畅谈的坐具,尤其在冬天,坐在落地窗的长椅上晒个太阳是很舒服的事情。不仅如此,这里还有置物柜,让居民的“断舍离”物品,送给有需要的人,而受赠者则可以在留言板上写下自己的感谢之情。用何嘉的话来说,睦邻微空间是一个微社区中为每一位居民服务的场所。
值得一提的还有睦邻对面的彩色分类垃圾厢房。四种垃圾厢房用不同的颜色标明,按压按钮即可打开滑动门。但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个“垃圾厢房”,它除了完成对垃圾的分类和收纳外,旁边还隐藏着一个保洁人员的“工作室”,小小的箱式空间中就容纳了洗手池、置物柜、衣架以及用于清洁的高压水管。换言之,无论是在这里工作的保洁员还是居民,都被设计师悉心照拂。
其实,不少业内人士发现,新华路669弄的改造还有不少可借鉴之处,比如,对狭窄昏暗的楼道的更新升级。669弄中有一栋与众不同的住宅楼,大门墙面、楼梯等均被金属管包裹,硬朗的线条下不只是装饰物。之前,在这个公共面积不足150平方米的楼道中填充了矛盾的导火索,包括错综复杂的管线、昏暗的走廊灯光、凹凸不平的地面,以及占据公共空间的私人杂物。最初,参与改造的设计师希望把楼道打造成另一处社交场所,然而,在与居民的交流中,他们发现,对于楼道空间,多数居民只希望它是单纯、安静、整洁的交通空间。于是,他们在一、二层的公共空间,利用镀锌钢裸管弯折出贯通两层的一种帘幕装置,用吊顶与墙壁部分的帘幕隐藏杂乱的管线,通过用切片的方式配合灯光效果营造出连续的走廊空间,成为居民回家或外出时一段安宁心情的预热之旅,简单的材质贴面和色块的选择,也令整个通道显得整体简洁干净了很多。而其中,还有不少助老的设计,转角空间还有猫舍,为了避免金属管的基调过冷,设计师还在二楼空间挂了许多“小猪佩奇”,增加温馨感。楼顶空间,还设置了交流区、晾衣区等功能空间,为不同类型的居民打造了和谐共处的一片小天地。
用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婆婆的话来说:“现在这个房子,是这么多年来最好的样子了。”据统计,整个上海有1.6亿平米的老旧小区,其中都居住着大量的老人。未来,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的核心区,都会经历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双重驱动的模式。为老旧社区的“躯体”植入新的“零件”的城市更新项目将越来越多。
大学书店里的“人性社区”
其实,不只是市中心的老旧校区,在城市郊区大学社区中,也存在着更新再造的可能性。比如,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曦潮书店的设计及其理念,就是一个例子。
曦潮书店其实是一个空间改造项目。其主创设计师是交大一线教师、行业内的知名学者,被学生们称为“范伯伯”的范文兵。对于曦潮书店原有空间的设计再造,他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大学不应只是由一系列教学、科研、行政、社团功能单位等组成,发生单纯功能行为的地方,它还应是一名青年学子自主探索生活、长大成人的人性社区。
但是,交大闵行校区远离城市中心,与周边城乡环境隔绝。而校区之内的空间,除了功能清晰、空气清新外,尺度过于巨大因而个体感知渺小,建筑密度太低,每次出行都不甚方便,功能划分明确到让每一次行为,只能为一个特定功能而为,导致校园生活的丰富与复杂性打了折扣。
因而,范文兵设计曦潮书店的目标,就是希望打造一个针对交大学生中对人文有兴趣的人群的社区空间。他希望借助书店、活动策划等一系列实体或虚拟空间,让学生们常来常往,读书、看电影、听讲座、看演出、小组活动,逗留徘徊,发生故事,邂逅同好,在青春最重要的时间段里,慢慢构成一种熟人社区,成为这批人成长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熟人社区的体验,在书店入门处就能充分感受,结合社区的不同使用需求,范文兵的团队将装置设计、视觉设计、广告设计、家具设计融入空间整体设计之中。而书店内部的空间也相当多元,比如令人产生探索欲望的圆形办公区,比如,隐秘又时尚的私人阅读区,以及可盐可甜,功能多样,可以变换,尺度涵盖公共、半公共、私密,能将人文社区的各种活动尽量囊括其中的多功能空间,都有一种平易近人的开放气息,以及充满逻辑的“高智商”范儿,也为对书店有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不拘一格的“打开方式”。
事实上,当曦潮书店空间的改造完成之后,书店立即成为不少媒体关注的“网红”,不仅是学生心目中的交大最美书店,而且,在其投入使用数月之后,就在中国书刊发行行业协会主办的“2018时代出版·中国书店致敬活动”中,获得了“年度大学书店”称号。
不少大学都有市郊的校区,曦潮书店的设计或许也能为这些校区的“人性社区”再造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