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钦州北路与桂果路拐角处有个占地2亩的美丽“小花园”,花园池子回廊里养着金鱼,种栽着漂亮的绿植,一座以江南民居特有的挑檐砖木结构的350平方米建筑的展示中心和4台湿垃圾处理设备提示了这个“小花园”的真正功能:虹梅街道市民环保体验中心。前天,这个本市目前唯一展示垃圾分类的处置全过程、供市民体验环保科技成果的科普场馆落成。徐汇区虹梅街道通过辖区内设立“一区三点”湿垃圾回收处理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日均处理餐厨垃圾近25吨,到6月底可以实现“餐厨垃圾不出社区”的“小目标”。
用科技手段分解餐厨垃圾
记者在市民环保体验中心看到,这里分为湿垃圾装卸点、处理加工、油水分类装置和科普展示厅4大区域,展示了从餐厨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到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和完整的闭环系统。湿垃圾处理设备将100公斤的一箱餐厨垃圾“吃”下去后,15分钟左右湿垃圾就分解出水、油和渣,垃圾减量70%到85%,水可以养鱼。因为加入了一种复合微生物制剂,分解出来的东西不仅没有一丝异味,而且可以再利用做肥料、生物柴油等,园子里的绿植用了这种肥料长得绿油油的。虹梅街道为垃圾分类的传统处置方式“赋能”,用科技手段对餐厨垃圾分解转化,形成收集、处置、再利用的“垃圾分类”闭环机制,做到餐厨垃圾不出社区。
据了解,虹梅街道涵盖漕河泾开发区徐汇部分的全部区域,人口约30余万,主要由22个居民小区不到3万的社区居民、开发区3000家企业约28万的企业白领组成。为适应区域内的人员构成,虹梅街道通过与社区内生态科技企业——天微环保合作,形成了“一区三点”湿垃圾回收处理模式。“一区”是市民环保体验中心,“三点”是华悦家园、捷普科技和越界园区,分别安装7台湿垃圾处理设备,减少垃圾清运成本,就近处置湿垃圾。
提升企业食堂分类纯净度
如何让园区企业和28万从业人员也主动垃圾分类?除了用各种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提升知晓率和参与率,街道还努力提升企业食堂垃圾分类纯净度。虹梅区域包括捷普科技、3M集团、中核浦原等大型职工食堂数十家,各类企事业单位大型食堂近70家,餐饮企业300多家,每天厨余垃圾至少20吨。街道分别在捷普科技园、越界创意园区设集中收集点,以捷普科技为例,这是一家拥有4500余名员工就餐的大型园区,食堂每天向企业员工要提供7顿膳食供应,餐厨垃圾产生的延续时间长,总量大。虹梅街道动员企业将垃圾分类纳入内部管理制度中。同时,企业在食堂内加派人手,从食品出灶到员工用完餐后的餐具回收,均由专人分拣干湿垃圾。由此这些企业食堂湿垃圾的纯净度达90%左右。
再如在越界园区内设立集中回收点,是因为该园区小微企业众多,小餐饮店也相应较多,将另一个餐厨垃圾集中点设于此,不仅方便周边数万白领人群、上百家餐饮店的湿垃圾的投放,同时也起到示范效应。在其他餐饮点位较多的地区,一种为湿垃圾收运的专用电动车辆实行无分昼夜的巡视,有店铺湿垃圾出现,运送车可在第一时间清运。如对虹梅路30余家小餐饮企业实行餐厨垃圾分类制度,目前该路段已达到处理餐厨垃圾量2吨/天,基本消除了街边堆放垃圾的现象,社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从每家每户的干湿垃圾分离、倡导居民破袋投放垃圾,到写字楼、垃圾清运,最后进入处置环节,虹梅街道实行从源头开始的专管和专运,每桶240升的湿垃圾必须达90%以上的纯净度。街道每天统计干湿垃圾的清运量、检测湿垃圾纯净度,量化管理促管理效率。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亚鹏说:“垃圾分类的根本目的是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垃圾减量。”在开展“餐厨垃圾不出社区”后,虹梅街道创新湿垃圾清运流程,所有湿垃圾都运到“一区三点”集中处理,改善由长途运输及中转带来的垃圾渗滤污染,降低清运成本,提高资源本地化利用效率。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