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共有交界河湖48个,三地共同发挥江南水乡特色,协力做好“水文章”本报记者孙中钦摄
昨天下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率先探索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示范区将肩负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先手棋”的使命任务,探索跨区域治理新机制,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积累经验。
示范
五镇辐射带动全国
2300多平方公里,310万常住人口,横跨沪苏浙,毗邻淀山湖,涵盖上海青浦区、江苏苏州吴江区和浙江嘉兴嘉善县的一体化示范区,是长三角三省一市中“最江南”的地区,历史上同属“吴跟越角”,有着浓厚的江南文化特色。这里距离上海市中心60公里左右,距离虹桥交通枢纽30分车程,距离苏州市50公里左右,距离嘉兴市60公里左右,区域内高速公路路网纵横;这里蓝绿空间占比约为69%,河湖水面率为19.76%,区位和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按照一体化示范区的总体定位,这里将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集中落实、系统集成重大改革举措,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率先探索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作为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青浦金泽镇、朱家角镇,吴江的黎里镇,嘉善的西塘镇、姚庄镇五个镇的面积约为660平方公里,其中朱家角、金泽、西塘、黎里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古镇,文化相近、人文相亲,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点。
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看来,一体化示范区将成为全国的“绿色样板间”。“长三角本身就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当然在绿色发展上要起带头示范作用,关键是绿色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先行启动区五个镇660多平方公里的探索想要辐射长三角三省一市30多万平方公里,这样的体量够不够?对于这样的声音,王战说,绿色发展一体化的突破,不能从“点”上去看问题。以太浦河的水治理为例,东太湖的水源自天目山,一路往下,太浦河贯穿了整个一体化示范区,原来每年5月常有水浮莲泛滥,如今,青吴嘉三地启动了示范区协同治水,水域治理从源头开头,这就是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高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等方面,都可以举一反三。“如果在绿色发展上面,我们能够做到政府之间的协同,能够做到企业推动生产要素跨行政区划自由流动,在其他方面,我们就找到了一条路。”
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曾在国家发改委工作了29年,深知长三角地区的分量。“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创新要素分布最密集,市场化程度、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全国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尽管如此,在城乡区域之间还有一些分割的、制度性障碍,所以要真正推动高水平一体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在这么大的范围里,去做大的制度改革,有时候会有些看不清楚的东西。相比之下,在靠得比较近,发展差距不是很大的一个地区做示范,会比较容易一点,这在徐林看来,就是一体化示范区存在的意义。“在示范区内,如果能在绿色生态发展,在一体化的机制和体制安排上,做出成效来,首先第一步就可以放大到整个长三角地区。如果再放得更大一点,可以在全国推广一些非常有效的绿色发展机制,包括一体化发展机制,意义就会变得更加重大。”徐林说。
就像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的,一体化示范区要通过“做实一小片,进而协调一大片,最终引领一整片”,制度创新的成果不仅要推广扩展至整个长三角,将来,要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模式。
推进
近40项重点工作确定
撸起袖子加油干!既然总体目标已然明确,抓好推进实施才是关键。怎么干?两省一市探索构建了全新工作机制。
新的工作机制明确,两省一市联合成立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理事会由两省一市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经济信息化、市场监管、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农村、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部门,以及苏州市(包括吴江区)、嘉兴市(包括嘉善县)、青浦区组成,突出政府作用和属地责任。
同时,为了充分凝聚各方智慧力量,更好地推进示范区建设,理事会邀请了知名企业家和智库代表作为理事会特邀成员,发挥类似公司独立董事的作用,目前,理事会已邀请了10位企业家和智库专家为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贡献智慧力量,王战和徐林就是其中两位。
理事会下设的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执行委员会,作为一体化示范区的开发建设管理机构,将负责一体化示范区发展规划、制度创新、改革事项、重大项目、支持政策的具体实施,重点推动先行启动区相关功能建设。
35位工作人员,几天前就已全部正式到岗,用执委会主任马春雷的话说,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并且从现在开始,“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话往一处说、事往一处干”。
干什么?昨天下午举行的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事会工作规则》《沪苏浙关于落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的重点任务分工》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事会近期重点工作事项清单》。三个文件,都是落实国家战略要求,通过“项目化”、“清单式”方法,推进总体方案的各项工作任务。重点工作分工从落实总体方案着手,对两省一市政府相关部门、执委会、属地政府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同时为了提升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关注度、显示度和感受度,理事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围绕探索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政策支撑保障以及推进标志性重大项目三个方面,确定了近期近40项重点工作。
未来
创新开放新高地
2013年,长三角示范工程北斗西虹桥基地开园,坐标就在如今的一体化示范区内。几年的发展,让上海西虹桥导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郁文贤对一体化示范区对高新产业的需求有了最为直观的感受。
在李强书记描绘的蓝图里,一体化示范区将会成为创新经济新高地,而这就要在产业引进上下功夫,“加快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和高能级创新主体,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青吴嘉地区的传统产业很发达,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比较缺乏,所以对我们来说,在这里发展会更有机会。”在郁文贤看来,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会极大地支撑和带动区域内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郁文贤眼中的生态绿色除了肉眼可见的环境改善,还包括一个和谐发展的“生态”,而在这个“生态”上,目前一体化示范区内的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缺口,比如高端人才的培养,比如低能耗新兴业态的导入。他说,一体化示范区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来说,更像是一种推力,会让更多看到发展机会的新兴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在这里抱团。“未来,一体化示范区将对新兴产业有非常大的牵引。”
每个人心中对于一体化示范区未来的样子都会有自己的想象,在作为一体化示范区智库专家之一的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沈坤荣教授的构想中,一体化示范区必定会成为新一轮开放的高地,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降低制度成本,放大协同的外溢效应。“国际上有很多先进经验我们可以参照,比如东京都市圈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的一体化是非常完备的,纽约湾区的交通治理是一体化的,所以我们首先可以在交通服务上先行先试,打通一些便利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降低成本。”
但沈坤荣同时强调,我们和那些成熟的都市圈、湾区又有不同。“我们更多的是要发挥原来地方的功能,各取所长,把好的功能保留住,在这个基础上,放大协同效应带来的、制度障碍克服之后的效益,尤其是人才的集聚,将有利于创新发展,有利于长三角成为一个创新高地。” 本报记者 毛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