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老树(中国画) 秋夜虫鸣声 身在城市里,也做徒步家 七十公里的距离没有了 裁剪与缝纫 百年李俍民
第21版:夜光杯 2019-11-05

百年李俍民

韦泱

与几位文化老人聊天,话题忽然转到了翻译上,说有个翻译家李俍民,被遗忘很久,已不大有人知晓了。我的头脑里立马出现少年时读《牛虻》《斯巴达克思》的情景。这可是人们不会轻易忘记的世界名著啊!译者就是李俍民。

时光匆促,出生于1919年的李俍民,转眼已届百年诞辰。余生亦晚,未能亲聆教益,倒是闻悉不少关于这位翻译家的轶闻旧事。他是浙江镇海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琯卿酷爱读书藏书,家里俨然一个小型图书馆。兄妹九人,他排行第七,二哥是共产党员,给全家带来了许多进步思想,后来牺牲在敌人屠刀下。所以,李俍民后来每译一书,扉页上就写上:“献给我的二哥李侠民”。

1938年,李俍民高中一毕业,就投身抗战洪流中。在家乡演话剧,出墙报,办民校,还撰写时评发表到《浙江潮》上。创作长诗《变》和剧本《精忠报国》,以及儿童剧《儿童团大打东洋兵》,在《抗战少年》上刊登。后因患心脏病到上海,一边治病一边自学俄语。病逾因身体虚弱,无法上前线,就留在家乡任中学教师。不久,他又来到上海,在一家房产公司以抄写房单糊口,并开始翻译生涯。1948年,他翻译出版了第一部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鹿童泪》(再版时改为《一岁的小鹿》)。后来,他又翻译了盖达儿(《铁木尔和他的队伍》作者)的另一部儿童小说《学校》。由此,他辞去公职,做了一名自由翻译家。1952年,上海少儿出版社筹建,社里的译文科长是任溶溶,光杆司令手下无兵,社领导陈伯吹说,没人没钱,只给权利,可以自行招人,自选课题出书。任溶溶就想到待在家里的译友李俍民。这样,李就进了少儿社做了翻译编辑。干了一年多,李说腰不好就辞职了,估计还是觉得在家翻译自由些。此后,李俍民花大力翻译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巴若夫的系列作品,共出版了二十四本专集,最后一本是斯科林诺撰写的评论集《论巴若夫的传说》。当儿童文学老作家孙毅把这套译著拿给我时,深情地说这是我的老朋友李俍民的旧译,当年是一版再版,甚至三版四版,时下恐怕找不到了,如能重印出来,让现在的小朋友阅读该有多好啊!这套丛书包括《金头发》《会跳舞的火焰姑娘》等。李俍民在《译者后记》中写道:“巴若夫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像一个巨人似的在古典童话大师安徒生和格林兄弟之后崛起……他鼓舞全世界人民走向比童话和传说中的意境更瑰奇、更美丽的新社会”。

以后,李俍民致力于世界名著的翻译。1953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翻译伏尼契的长篇小说《牛虻》,一问世便不胫而走,成了青少年喜爱的外国文学读物,主人公亚瑟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后来,他又译出《斯巴达克思》,也是一版再版,吸引无数读者。直到新时期外国优秀文学解禁,上海开始重版发行外国文学名著,列入第一批第一本的即是《斯巴达克思》(上下册),并于1977年10月出版。新华书店门前排长队购买此书的读者,至今还记忆犹新哪!当年此书的责任编辑冯春说:这是沉寂十多年后我执编的第一部外国文学名著,第一次以“冯春”为笔名,写下长达万字序言《谈谈〈斯巴达克思〉》,还兴致勃勃拿起毛笔题写了书名。几万册印量一销而空。可见人们当时阅读的饥渴啊。作为译者,李俍民获得十册样书,也被一索而尽。手头只留了一册,赠给了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为闵欲购此书而不得,正好发现登门求教二胡的老人就是译者,便喜出望外,连声道谢。

上世纪六十年代因无书可译,自由翻译家的生活没了着落。草婴将他们组织成出版社所属编译所,李俍民每月有八十元的生活津贴。冯春是社里派到编译所的管理人员,每周一、二与这些翻译家读读报聊聊天,在小型联欢会上,李俍民会捧着瑟琶弹上一曲。他的多才多艺,他对生活的热情,都给冯春留下很好的印象。后来李俍民成为市政府参事。这些多少改善了他的生活质量。

资深译文编辑、靳以女儿章洁思说,“李俍民老师翻译水平在上海是一流的。他本来就是文学作者,文字功力很深。他家与我家住得很近,是父亲的好朋友,但平时不来串门的。在1959年父亲病逝后,家里突然门庭冷落,此时李老师的身影就常常出现在我家门前,给我们送来他的新译著,跟我们问寒问暖。这就是他的人品。他去世快三十年了,我们很怀念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