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老树(中国画) 秋夜虫鸣声 身在城市里,也做徒步家 七十公里的距离没有了 裁剪与缝纫 百年李俍民
第21版:夜光杯 2019-11-05

裁剪与缝纫

吴道富

《裁剪与缝纫》一书曾加印39次之多,畅销近千万册,享有我国科技类服装类书刊销量冠军之誉!40多年前,尚处在票证购物年代,百姓收入也低,谁不想用有限的布做合体的衣呢?此书应时而生,一炮打响。第一版发行30万册,书店采取每人限购2本之举仍供不应求,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玻璃柜台轧坏两只,连交警都到场维持秩序。一个月后加印20万册,又被抢空。可以说,上些年纪的上海人,大凡听说过或接触过这本书。

说此书,绕不过一个人——孙熊,他高中毕业分到上海时装公司。做衣裳乃工匠活,本无书述。因业务发展需要,领导选中踏实肯干的孙熊编写制衣纲要。这家全国最大的服装店,有许多手艺高超的师傅,给了孙熊极为有利的条件。他进工厂学习制衣的全部工艺流程,白天似海绵吸水般求教,夜里伏案爬梳剔抉,翌日一一与师傅核对。如何把口传手做的技艺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着实让他费了心思。仅月余,任务完成,刻印内部资料;后又编绘成《简易裁剪》小册。一次,公司党委书记去东北出差,回沪后在大会上表扬孙熊:“我用两本裁剪书,给公司换来2立方木材。”在计划经济年代,此功非薄。

丈夫为志勤当先。孙熊以服装为志,刻苦钻研,沪上各派名师的单位留下他虚心讨教的足迹,大小图书馆有他查阅资料的身影,职工大学课堂里闪烁着他渴求知识的目光。在编写《裁剪与缝纫》(初版)时,他与另一位作者江继明一起,近百天吃住在出版社,通宵达旦工作。梅花香自苦寒来,书红人亦红,请孙讲课竟要排队预约,他利用业余时间骑着脚踏车奔走于工人文化宫、青年联合会、各局工会等处授课,电视台也邀他开讲座。有时路遇喊“孙老师好”,他学生多认不出,唯笑脸应答。某冬风雨夜,忽闻敲门声,一位冻得抖瑟的女青年站立门口说:我叫徐小云,从苏北来,已等了几个钟头才下决心敲门……未等说完,孙就请她进屋暖身。原来小徐没考上大学,喜欢裁剪,父母支持她到上海寻孙老师帮忙学艺,想去深圳发展。小徐求进的举动,打动了孙熊全家,当晚留其食宿。孙熊旋又介绍其去商店学技,喜人的结果是小徐已在深圳立业成家。

改革开放浩荡春风吹到了服装界,作为行业的佼佼者,孙熊最先被上海纺专招聘,后又转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任教。他编著的《服装设计、裁剪、缝纫手册》引起日本同行关注,奈良女子大学邀请其访研一年,收获颇丰。他有关服装的文章发表于各大报刊,主编或参与编著了多本高校重点教材。

多年后,孙熊从服装学院副院长岗位上退休,他经历了服装业口传手教、以书为样、中外交流、大学设院等发展的全过程,是工匠精神大放异彩的实践者、见证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