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译稿未了  光芒不灭 这个“手术室的故事”曾在本报连载 一页手稿  几多故事
第10版:文体汇 2019-11-09
上图“妙笔生辉”年度大展 一批名家佚稿首次亮相

一页手稿 几多故事

茅盾《简·爱》译稿

茅盾致姚雪垠函手稿 记者 郭新洋 摄

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封面设计稿

“妙笔生辉:上海图书馆藏名家手稿展”昨天拉开帷幕,展出该馆自2000年以来入藏的现当代名家手稿260余件,创下上图年展展品数量纪录。其中,一批难得一见的名家未完成稿、未刊稿系首度公开亮相。目前所发现的茅盾唯一存世《简·爱》译稿被摆放在展厅的显眼位置。“手稿的利用研究工作在上图从未停息。”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说。让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名人手稿能够活起来,被今人所看见,为今人所利用,那便是馆藏的生命力所在。

珍稀的茅盾《简·爱》译稿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世界文学中占据独特的位置。在中国,这部传世名作也被翻译成众多版本风靡至今。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一生中曾两次翻译过《简·爱》,但基于各种原因都中途停止。这次上图展出的译稿为茅盾第二次的未完成手稿,去年9月,这份手稿在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被发现。该译稿封面名为《珍雅儿》(第一册),以黑色钢笔书写于绿色硬封面的笔记本,包含了“第一章”至“第三章”的译文,共计16页。

展品中还有一篇佚稿出自茅盾之手。该文稿题为《批评家》,写于20世纪30年代初。此稿是研究茅盾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其唯物主义文学观和理论的发展过程的重要材料。整篇文稿的中心思想非常清晰,即文艺批评家不应深闭固拒、孤陋寡闻,必须研究过社会科学,必须懂得唯物辩证法,应当具有广博的人生智识,接触现实的人生。

失而复得的戈公振书稿

上图的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中被发现的还有一代爱国进步报人、名记者、新闻史研究开创者戈公振被侵华日军所毁的书稿《世界报业考察记》。上图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馆长助理刘明辉介绍,这份书稿是1927年到1928年,戈公振自费出国考察,回国后,据所见所闻所想所著,就在他定稿准备付印之时,涵芬楼一夕之间毁于日本侵略者的轰炸之下,《世界报业考察记》也在战火中散失。

上世纪50年代,戈公振的手稿由其后人捐赠给徐家汇藏书楼,直到2017年,上图研究人员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一个扁方盒,其中包含1931年定稿的《世界报业考察记》稿本、校勘表、用于出版的插图照片,以及戈公振参与设计的封面和版式样稿等。湮没86年之久的《世界报业考察记》重现世间,并由商务印书馆以手稿影印和整理稿两种方式重新印行出版。这部新闻史遗著重现世人眼前,正是手稿文献历史价值的彰显。

让人开眼的名家笔记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今天依然活跃在各自领域的名家手稿,如作家叶永烈“红色三部曲”之一《红色的起点》的手稿、作家赵丽宏从1989年至1991年的部分散文手稿、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的医学研究笔记卡片、翻译家周克希翻译《包法利夫人》的第一稿等。周克希还从事数学研究多年,因而此次展览还有他1985年为研究生授课撰写的《黎曼几何》备课笔记。还有设计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大世界基尼斯纪录等标志的高级工艺美术师赵佐良的设计稿等等,都将为市民读者打开新的视野。

此次年展的展品中,71件配有二维码,参观者扫一扫就可看到、听到手稿捐赠者本人或相关人士对展品的视频、音频介绍及延伸故事。展览期间还将举办16场讲座和1场研讨会,向读者推荐一系列书目。实现线上线下、场内场外、书里书外的联动,让更多读者真正走入手稿的世界。本报记者 徐翌晟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