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艺术让东西贯通 当明代祠堂被搬进音乐厅 当现代舞蹈被注入“武魂”
第11版:文体汇/跨界 2019-11-09

当明代祠堂被搬进音乐厅

亨德尔歌剧《塞魅丽》很有中国味

《塞魅丽》剧照记者郭新洋摄

昨晚来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欣赏歌剧《塞魅丽》的观众会发现,一座仿明代祠堂风格的建筑耸立在舞台上,指挥余隆、上交的乐手们和合唱团反而坐在了观众区。明明是来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巨匠亨德尔的作品,却与中国风来了一次激烈碰撞,嫁接出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鸣。

经典混搭 印象深刻

羽管键琴和管风琴托起了《塞魅丽》整部剧巴洛克风格的底,青年音乐家贝内迪克特·威廉斯在序幕中双手联弹两架琴让人印象深刻。当优雅的塞魅丽穿着东北大花袄风格的袍子穿梭在祠堂间,观众席发出心领神会的笑声。这部《塞魅丽》由当代艺术家张洹指导制作,2009年在比利时首演时,张洹不惜花巨额费用,将明代祠堂的建筑构件和石墩运到比利时,就是为了让观众“闻到有着450年历史的中国老木头的味道”,产生“触摸到灰尘的感觉”。

此次因上交音乐厅的舞台承重限制,一个石墩就重达2吨,让“原装”祠堂无法搬上舞台,于是一个量身定制的祠堂模型立于舞台上。为让各区域的观众都能看到演员的表演,舞台设计团队提前半年制作音乐厅和祠堂模型,反复进行多角度观剧试验,最终制定了搭建三级高90厘米的台阶抬升整座祠堂的方案,保证了所有观众的视野和观看时的舒适。寓意丰富的道具月亮与镜子也是团队请来南非艺术家驻场三周制作。此版本有望成为非歌剧院场所也能上演的通行版本。

文化相融 相互穿插

1729年由普佩什作曲的英文对白喜歌剧《乞丐的歌剧》在伦敦上演,让靠意大利正歌剧起家的亨德尔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低谷之后,亨德尔借着《扫罗》《弥塞亚》和《伯萨撒王》三部清唱剧翻了身。而《塞魅丽》这部基于神话的清唱剧,音乐中独唱、合唱与器乐都写得极尽华美,让语言不再成为歌剧鄙视链中的一员。

此次《塞魅丽》在内容上的呈现还是忠于威廉·康格里夫的歌剧脚本。10年前张洹创作的版本要比今天看到的前卫很多,那时他在浙江买下的一座祠堂里意外发现了一本日记,祠堂男主人方世锦生前在日记中凌乱地记录着他发现妻子有外遇之后的心路历程,于是张洹将这个发生在中国农村的悲剧和来源于希腊神话的悲剧相互穿插,成为一版独特的《塞魅丽》。

人类共通的情感,放在任何时间空间演绎都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这一版《塞魅丽》在重构后成为上交140周年庆典的一部分,展示出上交在演绎不同风格和体裁作品中的高水准。本报记者 赵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