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响水“三·二一”特别重大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公布 “追星”之梦,从这里开始 广告
第5版:综合新闻/广告 2019-11-16
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展示教育主管施韡——

“追星”之梦,从这里开始

施韡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扫二维码看视频

水兄原名施韡(wěi),因为“韡”这个冷僻字大多数人不认识,所以他的雅号“水兄”更为人所知。他从小喜欢天文,经常到芦潮港农场看星星,后来又参与了上海天文馆的建设,与临港缘分颇深。

跨界做科普

“水兄”身上的标签有很多:天文科普达人、气象观测狂热粉、无线电爱好者……他还开了微信公众号和知乎账号,在天文圈里积攒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在临港接受采访时,他又有了新身份: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建设指挥部展示教育主管。

2014年初,上海天文馆正式立项,“应当为这个项目做点什么”是施韡当时的心愿,他希望能够在天文科普的工作中实现个人的价值,为科学普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施韡辞去了校团委副书记的工作,毅然加入上海天文馆的建设团队,成为了来临港“追星梦”的人。

钟情于天文

“经常有人问我,从何时起开始喜欢天文?应该是从很小时就开始了,不过还没小到开裆裤、啃指头的年纪,不过可以确定是在学龄前。还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天文?因为宇宙充满神秘、天空富有魅力,更重要的是,星空给人带来太多感动。”

幼时怀抱12册《十万个为什么》时,施韡就独钟情于天文分册,就读的中学也是天文特色学校。1997年他还去漠河观测日全食,成为了上海观测团中年纪最小的成员。大学毕业后,施韡留校任教,在松江大学城开设了天文公选课,后来又成为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分册最年轻的编委之一,如今他已来到临港,参与上海天文馆的建设。

少时观星空

“在上南中学读书时,我加入了天文兴趣小组,经常跟着学校的老师到芦潮港农场、小洋山岛(现在的洋山深水港)观测星空。现在想来,对临港的喜爱应该是从那时开始的。”参加工作后,施韡常一个人开车来临港,有时还约上三五好友,一起享受繁星点点的静谧时光。

施韡告诉记者,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09年观看日全食时,由于上海天气不好,很多天文爱好者都准备驱车赶往外地,但他根据专业气象资料判断,越往东南方向观测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于是就“孤注一掷”,驱车来到了临港。“那天在南汇嘴观海公园等了很久,天气依然糟糕,我非常忐忑。但幸运的是,雨停后不久太阳终于露脸,我顺利观测到300年一遇的天文奇观,这份惊喜是临港带给我的!”

临港燃梦想

儿时观看星空,更多是出于兴趣,跨界成为科普达人,选择加入上海天文馆的建设,则是为了追逐曾经的梦想。

目前,上海天文馆建设工程已经基本竣工,施韡告诉记者,主体建筑的设计隐藏了很多巧思。“椭圆形的建筑形态构成天体运行轨道,与三个天体一同诠释了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暗示着‘万有引力’这一塑造宇宙今日面貌的神奇自然力。主建筑外的景观区域设计了4条非同心圆的步道,从主建筑向外自然延伸出去,象征星系的旋臂。最大的惊喜还在球幕影院,它的尺寸有着特殊的涵义,如果把直径约2.5千米的滴水湖比作太阳,直径为23米的球幕影院正是等比例缩小的地球……”

谈起上海天文馆里暗藏的种种玄机,“水兄”立刻转换成科普达人的专业模式,言语中处处流露出自豪之情。他说,小时候喜欢天文只能算个人爱好,长大后虽然是在做科普,但充其量只是“知识搬运工”。“现在作为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建设指挥部展示教育主管,我会尽力让更多人爱上星空,燃起探索宇宙的梦想。”本报驻临港记者 杨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