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十大看点 白天在湖区创新 晚上在古镇休闲
第3版:要闻 2019-11-20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未来图景

白天在湖区创新 晚上在古镇休闲

朱家角古镇风貌本报记者张龙摄

示范区发展历程

◆5月30日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用专门一章明确提出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10月25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作为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顶层设计,标志着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

◆11月1日 两省一市在沪共同召开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两省一市主要领导为一体化示范区、示范区理事会、示范区执委会揭牌。

“未来的示范区,生态绿色是底色,创新经济是亮色,古镇文化是彩色。白天人们在湖区中创新,晚上在古镇里休闲,非常有味道、有前景。”昨天下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举行新闻通气会,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主任马春雷这样描述他理想中的未来图景。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昨天已全文发布。方案落实情况如何,执委会与两区一县在前期做了哪些筹备工作,未来又将推进哪些重点工作?在昨天的通气会上,示范区执委会与两区一县有关负责人作了相关解读。

《总体方案》凝聚共识

总体方案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空间布局,体现江南水乡特点,确定为“两核、两轴、三组团”。“三组团”即以青浦新城、吴江城区、嘉善新城等节点为支撑的城市功能组团。

为什么是青吴嘉?随着方案全文公开,这一核心问题再一次被提及。

马春雷介绍,示范区位于两省一市共同交界的区域,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如此,从发展前景来说,交通方面,示范区交通便利,距离上海、苏州、嘉兴不过五六十公里;生态环境好,水网密布,有让人梦寐以求的蓝绿比;文化方面,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星罗棋布。“这三个基础条件很多地方不具备,或者说,三者组合起来,几乎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地方。”马春雷说。

《总体方案》的起草过程是一个凝聚共识、推进共识的过程。沪苏浙两省一市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在起草过程中反复沟通协调。“在方案中涉及许多专业领域,两省一市有强大后援团帮助细化方案。”马春雷说,求大同、存小异,最终印发的《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示范区的发展诉求。

执委会出征当先遣

11月1日,一体化示范区、示范区理事会、示范区执委会揭牌。

“揭牌意味着出征,执委会是出征队伍中的先遣队。”马春雷说。

目前,执委会通过深入研究总体方案,已经确定示范区近期30多项重点工作,并形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2019年11月—2020年11月)》。

示范区建设在大胆试、大胆闯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诸多棘手难题,牵涉到诸多行政主体,就是其中一项。马春雷这样“报账”:“两省一市,3个主体;苏州、嘉兴,两个市,就5个了;‘两区一县’,8个;先行启动区有5个镇,这样就是13个;再加上国家层面上有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两核’中还有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如果再加上我们示范区执委会的话,至少有15-16个,层级非常多。”

千头万绪怎么处理?马春雷希望至少执委会能够处理好上与下、左与右、统与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探索一体化,需要破解的就是体制机制的弊端,千万不能再‘添堵’。”马春雷说。

两区一县摩拳擦掌

昨天的通气会上,两区一县负责人介绍了各自优势与下一步工作重点。

“结合示范区产业发展清单,在已有的会展贸易、北斗导航、快递总部、通用航空、跨境电商等五大产业功能平台基础上,未来5-10年力争打造3-5个千亿级产业平台和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青浦区区长余旭峰介绍。

吴江区区长李铭表示,将坚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推动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做好与青浦、嘉善的产业协同。未来将全力推进沪苏湖、通苏嘉甬两条高铁建设,争取上海地铁17号线西延与苏州轨交10号线在苏州南站无缝换乘衔接。

嘉善县县长徐鸣阳介绍,就在前天,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这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第一个跨区域合作园区,将重点发展以智能传感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已经引进项目8个、总投资超130亿元。

把绿色底色擦更亮

“生态绿色”是示范区发展的关键词。作为上海之门,未来青浦区将如何规划?余旭峰表示,生态绿色是青浦区最亮丽的底色,要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亮丽底色擦得更亮。下一步青浦区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

第一,会同吴江、嘉善,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大江大湖的治理。第二,把农村生态空间作为先手棋、突破口。示范区内的金泽与朱家角有56个村,决心在2020年前全面完成人居环境的整治,在此基础上,用三年左右时间把56个村逐步创建成为上海市市级美丽乡村。与此同时,要聚焦广阔农业地区。第三,推动绿色经济、总部经济的发展。 本报记者 杨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