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望海潮·观黄河入海 牛肉面 每天读三百字 冠心病人的“五驾马车” 永不停歇的生命 瓶中究竟何物 从巴黎和纽约的书店说起
第19版:夜光杯 2019-11-21

永不停歇的生命

王晨诚

八年前,记得是在准备毕业论文,当时写得非常痛苦,总有那么些时候很渴望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出去放飞自己,但总又不得不逼迫自己窝在图书馆好好查文献、整理数据。

也就在那时接触到了路遥写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了解了《平凡的世界》创作的艰辛。

第一次读来像是找到了知己一般,原来这么伟大的作家在写作时也会有那么煎熬的时候,完全不是我所想像的那般信手拈来、一挥而就。他回忆,在创作的前三天,撕了无数张纸,什么也没有写成,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他在阴冷的窑洞中写作时,在窗外的阳光下沐浴成为了一种奢想。他忍住了,因为他必须完成每天制定的计划,任何娱乐活动和片刻的休闲都会打扰他的计划。他犹如苦行僧般每日在进行着不断的劳动。

读着读着,我哭了,哭得稀里哗啦,或许是那份同样的对阳光的渴望,又或许是感慨路遥这位伟大的作家付出了那么多,太不容易。这一哭,倒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毅力,暗暗告诉自己要继续好好地待在图书馆,好文章得“磨”,像路遥一样,好好“创作”。

如今,我也已步入社会,重读这篇随笔,又一次让我备受鼓舞。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创作前期花了3年时间用于准备工作:搜集国内外优秀作家的长篇作品,一一重读一遍;搜集故事发生时期内10年的主流媒体报纸,挨个翻看,翻到手指头疼;去故事设定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记录当地各季节的所有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等等。所有这些细节都是为了力求最后作品的真实客观。我深受启发,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更应该学会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在劳动岗位上打牢基础。

再次读完这篇随笔,我突然意识到了是什么让我如此感动。

路遥是在《人生》获得成功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诸多作家不会轻易选择的路——拒绝一切采访、演讲……因为他不愿一辈子活在同样的鲜花中和红地毯上,不愿沉浸在依靠这份荣誉而享受到的随之而来的所谓“成功”中,而是要重新投入到新的沉重的创作中。他认为继续创作是作为一个作家的使命——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而这也是为了实现他年轻时的梦想——在40岁前完成一部100万字的长篇小说。然而,他在创作中经历了恶劣的生存环境、痛苦的思想斗争和身体上的折磨,乃至突如其来的死亡的威胁,可以说完全是在用他的生命完成这部巨著!

他的所作所为让我看到,一个人对于劳动本身最纯粹的追求,似乎超越了使命和梦想。作为一个作家,他的劳动就是创作。他对待劳动的态度就像田间的农民对待农活一样,无比虔诚,任劳任怨,周而复始。劳动本身,就是人生的目标。

我很庆幸读到了路遥的这篇随笔,将一个伟大而平凡的人所经历的心灵和身体上的磨难如此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让我这个后辈,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感受到他给予我的无形的力量,那自始至终未变的对劳动的执着与激情。

生命,在于劳动。他的一生践行着这生命的意义,将陪伴我不断思考远方。希望未来无论我处在人生的何种阶段何种境遇,也都能保持那朝阳般的青春,投身到辛勤的劳动中,无论结果如何。这都将成为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和美好的回忆。

与书为伴的日子里,成就了更好的自己,明请看本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