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西岸艺术中心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揣上一张“长三角PASS”旅游年卡,就能一口气玩转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的知名景点;兜兜转转徐汇区,“艺术西岸”“魅力衡复”“徐家汇源”各具特色,气息全然不同。乌镇戏剧节也早已和长三角观众年年相约,赚下了名声;杭州市建立“互联网+文旅消费”模式,每年文旅消费季带动近10亿元的文旅消费……长三角文旅消费的一体化,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
昨天,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合肥、宁波、芜湖,以及上海徐汇7城1区的文旅局与阿里文娱集团于第二届长三角文博会举办期间,联合成立了“长三角文旅消费一体化联盟”,为长三角居民勾画全新文旅生活图景。在同期举行的“新文旅生活——长三角文化与旅游消费新模式”主题峰会上,长三角文旅的建设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汇聚一堂,分享了他们对未来长三角文化与旅游消费模式的展望。
数字化助力
已有成效更有期待
各地将广泛运用移动支付、电子出行等技术手段,推出“一票游玩长三角”的一体化文旅消费解决方案。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当前文旅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以杭州马拉松比赛为例,网络数字技术的运用激活了线下零售、酒店住宿、公益出行、网络直播和人脸识别票务等领域。目前长三角文旅消费一体化的初步尝试已经展开,比如最新发行的“长三角旅游卡”将打通不同城市的数据,通过产业的相互融合,通过数字技术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联盟试点城市将共同打造消费者市场。
各地挖潜力
找准定位步伐稳健
在推动长三角文旅消费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城市的文化地标和文化活动或许会带来不同的吸引力。其中,被很多文艺青年封为“打卡圣地”的徐汇西岸,原本是汇聚了工业厂房的“铁锈地带”,但通过不到十年的发展,昔日的厂房区成了风景如画的艺术集聚带,艺术品的交流与交易更是频繁。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累计往返上海的艺术品货值超过了100亿元。西岸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从2012年至2014年美术馆大道的初露雏形,到2015年至2016年整合、吸纳海内外的画廊、事务所、艺术机构,打造西岸文化艺术季,再到2017年至2019年期间引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与蓬皮杜艺术中心合作,吸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三角总部入驻……2021年,西岸的剧场群落也将进一步激发区域活力,未来,他们希望能和更多艺术机构建立密切的联系,寻找艺术品产业提升的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与路径。
同样引人瞩目的,还有长三角观众非常熟悉的乌镇戏剧节。从2013年以来,连续七年举办的乌镇戏剧节引入了167部作品,上演了900多场,每年6万多张的门票都会提前两个月售罄。从购票人群的城市画像来看,排名前十的城市都是集中在长三角。最多的是上海,占了23.5%,然后是杭州、嘉兴,浙江城市的整体占比23.9%。乌镇戏剧节正在考虑常态化,并走出乌镇,与周围的城市进行互动,在中国不同的城市和小镇上都能感受到文化的自信,让更多的美好在身边发生。
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