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
500镇长罗店共商“镇兴中国” 郊区新事 我的楼道我做主 红枫烂漫秋意浓 绿色种养 金色收获
第6版:郊野大地 2019-11-23

绿色种养 金色收获

松江泖港镇农业生态循环走出致富路

化肥农药过量、畜禽粪便遍地。以往,严重的农业污染威胁着农村的生态、农民的生活,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不欠生态新账,又要逐步还旧账,难题如何破解?位于浦江之南的松江泖港镇治污有招,通过种养结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美了环境,壮了产业,也鼓了农民的腰包。近日,泖港镇被评为上海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这在松江尚属首家。

种养结合

泖港镇胡光村,沿着水杉挺立的乡间小道往南走,在稻田环绕中,一座场房映入眼帘。这里是胡光村的种猪场,每年都有1200头左右生猪出栏。不过直到走到厂区门口,也没有闻到传统猪场的恶臭气息。

“没有臭味的秘密就在那边。”顺着负责人曹利民手指的方向,记者见到猪场后侧有片厂房,里面安装了粪污处理设施。猪场内的粪污通过沟槽流入场外管道,再由泵站输送到一旁的化粪池里,经自然发酵后的粪污转变为肥田的天然有机肥料,就近输送到他家承包的200多亩水稻地里。

“往年一亩地的肥料投入在160元左右,有了这套设备后,肥料的投入减少了一大半。”曹利民说,种植成本在降低,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却在提高。因为天然有机肥料的滋养,水稻变得更加“水灵”,“每亩地的单产可以提升10%,大米的品质也更好。”

据介绍,泖港镇有16家这样的种养结合场,通过粪污还田的种养结合方式破解了养殖污染这一难题,让环境变美的同时,也富了农民的“钱袋子”。“今年风调雨顺,水稻亩产达到近1300斤,每亩利润有近1000元,养猪的收入和水稻对半开,每项都有20万元左右。”曹利民喜滋滋地说。

生态循坏

走出种猪场,往北车行10分钟左右,就来到了位于泖港镇黄桥村的浦远蔬菜种植基地,这里也是上海生态循环农业的示范基地。

浦远种植了750亩蔬菜,每年有两次生长关键期,每次都需要1000多吨肥料。按每吨200元的价格,施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现在浦远有了自己的有机肥生产设备,原料用的还都是基地上产生的蔬菜残叶等“边角料”。基地负责人冯均辉介绍,这套设备用起来并不复杂,粉碎、加温、添加发酵用的微生物菌,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一套流程下来,每月可以产生100吨的有机肥。”

蚯蚓土是浦远另外一项重要的生态种植技术。在每亩地上投入200斤左右的蚯蚓,利用蚯蚓的运动使土地变得松软,蚯蚓粪便也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让地里的蔬菜长势更好。冯均辉说:“经过前期测算,蚯蚓土每亩蔬菜增产达到30%,减肥达到35%左右。”无论是经济账还是生态账,都是一本盈利账。

废物减量

减肥减药,减少农业废弃物,生态循环农业关键是要做好“减”字文章,在泖港镇曙光村,一场农业生产废弃物减量的变革也在悄悄发生。近日,村里将迎来一款有机肥沤制车。按设计标准,这款车每批次可以处理5-6吨秸秆,经过粉碎、沤制过程产生3吨左右的有机肥。

“这款车可以解决农村秸秆成堆这个老大难问题。”泖港镇农办主任沈连明介绍,以往到了丰收季,每个村每天都要产生二三十吨秸秆,光把这些秸秆运走,每天就要花费1000元左右。有了沤制车后,不仅能省了运费,秸杆制成的有机肥还可以就近还田。“如果这些有机肥肥力达标,接下来我们还要在全镇推广,让每个村都享受生态循环的红利。”沈连明说。

本报记者 杨洁 通讯员 李谆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