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贤德
有道是,七十已是小弟弟,八十很多不稀奇。高中岁月永相忆,最美甲子同窗情。
10月22日上午10时,我们文建中学59届3班22位同学在高中毕业60年之际,假座小绍兴大酒店4楼大包间,隆重聚会,追忆青春年华,祝福美好生活。
活动伊始,大家首先对近两年离世的副班主任、物理老师陆元梁和团支书、复旦大学核物理专业优秀毕业生黄鑫德表示深切哀悼;对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纪念章的方永源同学表示热烈祝贺。
之后,班长孙正泰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筹备情况。我也受托向同学们谈了自己的体会。
大家在交流中一致认为,我们这批同学都是幸运的,高中没碰上“反右”,考入大学师范4年、理工科5年、学医6年也没遇到“文革”,大家的学识基础是扎实的;我们这批同学也是忠厚的,无论在沪还是外埠,都能响应号召,按照要求,深深扎根,默默耕耘;我们这批同学更是幸福的,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小辈出息。
大家谈起当年事、忆起当年情,更是眉飞色舞——忘不了在学校操场挑灯夜战大炼钢铁;忘不了在豫园建筑楼顶敲锣打鼓轰赶麻雀;忘不了在校园拼死赛跑只为劳卫制2级证书;忘不了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期间大鸣大放大辩论;忘不了在上钢三厂学工进行挖泥劳动;忘不了在江湾基地学军从空军雷达屏上观察国民党军敌机动向;忘不了在浦东高桥学农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华山医院皮肤科原主任医师、教授田润梅同学不慎跌入粪坑的情景让同学们至今忍俊不禁……
爱因斯坦说过,人与人的差异,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我们这一届是学校历史上大学录取率最高的,我们这一班成为本届同学中录取率最高的一班,是偶然,更是必然。不少同学在读书时,就宁愿利用课间十分钟急匆匆来回城隍庙买五香豆以锻炼身体、咀嚼滋味,也不愿放学后耽误作业;长大后更是无人在嗜好烟酒中浪费生命。难怪,我们虽非沪上名校,但也出了唐家璇、徐寅生、王森浩、强伯勤等多位名人。我们参加聚会的同学,同样人才济济: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同学中,沈绍群是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王德芬是享国务院特殊津贴、一妇婴原副院长,周建华是宝山区体育局原副局长。
从北京、天津、贵阳、杭州、长沙、桂林六地赶来参加聚会的7位同学也都各自精彩。徐祖寅同学,大家六十年未见,毕业前夕,他响应国家号召、投入“156项目”建设,从此扎根贵州,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了不凡的贡献,赢得了大家的尊敬:杨祥洪是桂林工信委的原副主任;王礼文是原一机部通用机械工程总公司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正中是浙江大学英语系教授;方永源是享国务院津贴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孙正泰是享国务院津贴的原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韩永宁是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国防科大文职教授……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善于学习、勤于工作、富于建树,真切反映了学生时代笃实求真、勤奋好学的学风,也诠释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真谛!
当天最令人难忘的是,大家现场致电我们的班主任、化学老师、圣约翰大学毕业生、93岁高龄的王永明先生,并用免提齐声高呼“敬祝恩师,身体健康,阖家幸福”的情景。会后,大家还派出代表看望了王先生。
相识六十年,相聚很短暂,相逢就是缘,相交一辈子。大家在装点有“60”、“甲子情”字样的红宝石蛋糕前集体合影后,依依惜别,相约再聚。
我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人世间,还有什么比六十年的同窗情更纯粹、更可贵的呢?这正是:
八十老者曾年轻,高中时光胜黄金。至爱人间贵晚晴,最美甲子同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