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
年底前生猪存栏有望止降回升
第3版:要闻 2019-11-23
受非洲猪瘟等影响,猪肉价格居高不下,牵动上上下下的心

年底前生猪存栏有望止降回升

猪肉和大米、青菜一样,百姓餐桌上少不了。受非洲猪瘟等因素影响,近几个月来猪肉价格明显上涨,以往十几元一斤,现在三四十元起步,家里拎菜篮子的,买之前都要细细掂量。供应,怎么保?肉价,何时降?难题,怎么解?

昨天,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国家17项扶持政策效果显现,全国生猪产能下滑基本见底,年底前存栏有望止降回升。另有猪肉价格回落好消息传来: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11月以来,全国有16个省份猪肉价格指数连续两周环比下跌。猪肉保供稳价,是场“持久战”,要打“组合拳”。

首席记者 谈璎

非洲猪瘟危害巨大

直接造成猪肉供应严重不足的非洲猪瘟,到底厉害在哪里?

非洲猪瘟是1921年发现的,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2007年以来,非洲猪瘟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生、扩散、流行。2018年8月,中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

“急性传染,病猪100%死亡率。”基层动物疫控中心相关人士说,“这么凶猛的猪传染病,以前从未遇到过。”其表现是前期高热,后期突然死亡,一旦被传染波及,整个养猪场的猪全军覆没。

与我们熟知的口蹄疫、典型猪瘟、蓝耳病等已有成熟疫苗的高致病性猪传染病不同,非洲猪瘟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农业农村部网站11月18日发布通知指出,截至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未批准上市销售使用非洲猪瘟商品化疫苗。

最新重要进展是,中国科学家团队成功分离国内生猪生产中发现的非洲猪瘟病毒流行株。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研制开发非洲猪瘟疫苗需要时间,按照常规估计,短时间内上市可能性不大。

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迅速扑杀是唯一途径,由此也带来了生猪存栏数的直线下降。

上下齐心保供稳价

平均每2个中国人,1年吃掉1头猪。中国是第一养猪大国,猪肉消费占全世界一半左右。本轮生猪价格从2019年3月跌至低点后,步入新一轮上涨通道。老话说:猪粮安天下。猪肉价格居高不下,牵动着上上下下的心。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今年7月3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扑杀生猪116万余头。疫情在全国得到控制,但生猪产能下降明显,供应不足导致猪肉价格节节攀升。3个月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聚焦稳肉价、保民生议题,继续多措并举恢复生猪生产,遏制猪肉价格上涨,确保居民“菜篮子”。

其中,8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定下“生猪保供稳价五大举措”:综合施策恢复生猪生产;地方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发展规模养殖,支持农户养猪;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升疫病防控能力;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等。

11月16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南方九省区市生猪生产调度会,全力推动生猪生产加快恢复。

各部门、各地方一手加强非洲猪瘟防控,一手着力稳定生猪生产。当前生猪生产进入止降回升的转折期。10月能繁母猪数量自去年4月以来首次增长;规模猪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连续两个月环比增加;增加猪肉等肉类进口,简化进口通关手续,尽量弥补国内肉类供应缺口;肉禽等替代品供应充足,价格可控。

讲环保≠拆猪场

在上海的超市和菜场,除普通的非品牌猪肉,优质猪肉品牌选择多多。上海是个开放的大市场,市民餐桌上的猪肉,绝大部分来自外地。

为什么此次猪肉价格波动会这么大?

从事30多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专家、原松江农委主任封坚强表示,非洲猪瘟是导火索,其实猪肉价格一直在往上走。猪肉“少啦少啦多啦多”,三五年形成一次所谓的猪周期。此次非洲猪瘟叠加猪周期,猪价创纪录。少养猪的原因是疫病发生和饲料上涨,而城市化等多种原因也导致大量生猪养殖场拆迁。养殖减少,猪价自然涨。所以,应该反思发展方式,讲究环保未必一定要拆养猪场,生态养殖方式值得推广。吃猪肉也不能有进口依赖,“粮食要稳定,饭碗拿在自己手里;生猪生产也要稳定,方能把肉夹在自己的饭碗里。”他认为,农作物生产有大小年之分,猪肉产量人为可控,生产稳定了,市场价格才稳定。他建议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统筹发布全国生猪生产数据,猪周期可以休矣。

生猪增殖肉禽“救急”

上海在积极挖潜,设法保供稳价。基层正在贯彻执行稳定生猪生产相关扶持政策,落实能繁母猪保险、育肥猪保险和种公猪保险补贴,落实本市今年新出台的稳定生猪生产临时性救助补贴相关政策,对原种猪场、规模猪场给予临时性生产救助补贴,对生猪养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等。此外,松江区试点拓宽险种、推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对具有全产业链且对农户有辐射带动增收作用的生猪养殖企业给予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补贴,增强企业风险抵御能力。

生猪从配种怀孕到出栏至少需要1年时间,增加养殖做不到立竿见影上市,所以,一方面要增加生猪养殖,一方面也要提供肉禽替代品以有效弥补猪肉短缺。以松江区为例,畜禽养殖方面产能总体稳定,产量稳中有升,2019年1-10月,全区出栏生猪12.4万头,同比增加19.9%,预计全年可出栏生猪近15万头;现有生猪存栏10.6万头,同比增长6.6%,其中能繁母猪0.84万头,同比增长3.2%;家禽累计出栏157.8万羽,同比上升28.5%;鲜蛋累计产量1644.5吨,同比增加13.9%。

生猪养殖恢复中,进口肉类在增加,替代肉禽来救急……多管齐下共渡猪肉难关。对于下一阶段至春节前的猪肉价格走势,封坚强估计,前期看到的猪肉价格已是最高峰,最近猪肉批发价格出现下降。“稳住猪肉价格,主要看国内存栏数不再下降,大量国外进口猪肉投放市场,关键是非洲猪瘟防住了。”

泖港镇家庭农场主李春风:

猪场如“孤岛”,吃的住的都讲究

种稻养猪的好把式李春风今年40岁,首届全国十佳农民之一,皮肤被太阳晒得黑黑的。夫妻俩合办的家庭农场被大片稻田包围,门口牌子上写着:泖港镇腰泾西家庭农场。

30公斤的苗猪运进来,养到110公斤出栏,通常需要105天。每年养2-3次,每次500头左右。其实,养猪场算得上宽敞,一次养上六七百头也没问题。控制在一定密度,可让猪抵抗力强,基本不生病。养猪场是封闭式的,采用风机实现空气循环,冬暖夏凉。每天,早晚喂饲料,两次棚舍清理,李春风一个人就能搞定,不用请帮工。配套的技术员两天左右来一次,观察猪的生长状况。

除了养猪,李春风还种着430亩的稻田。猪粪发酵后还田,化肥明显减量。被认证连续3年以上使用猪粪肥田,李春风种出的大米,收购价比一般的高出16%。

对李春风来说,只需负责饲养及种植环节,苗猪、饲料、防疫、出栏后的销售都由上海松林食品集团包了。公司用成活率、料肉比等指标考核,养大一头猪平均赚80元,养得好能赚近百元。光养猪,一年就有十二三万元净收入。

附近一个家庭农场的养猪场有猪正在饲养,按照规定外人不能进入,像一个孤岛。这是去年8月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出现后,当地出的新规定。李春风的家庭农场同样严格遵守这条规定。养猪的105天时间里,夫妻俩吃住在养猪场,也从不去菜场买肉,吃的猪肉都是上海松林食品集团烧熟了一家家送过来,从防疫的角度阻止非洲猪瘟病毒的侵袭。李春风上一批养的猪于11月2日刚上市,11月22日进苗猪,仅在消毒的间隔期能登门一见。用兽医站免费提供的消毒剂,李春风把养猪场里里外外都消毒了。

在松江,像李春风家这样的家庭农场有91个。生态化养殖和种植形成闭环,地里来的,往地里去,猪粪是最好的有机肥,秸秆能做饲料,没有什么会浪费。

上海松林食品集团董事长王龙钦:

改造,一年争取多养15万头猪

1975年,王龙钦就开始养猪了,在新桥乡种畜场当技术员。现在作为上海松林食品集团董事长,他正在筹办一件事情:实现养猪场改造,把养猪能力从一年15万头增加到30万头。

上海松林是上海肉类协会和上海养猪协会的副会长单位,实现全产业链运作,闭环生产更安全。去年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后,公司的屠宰流水线只用于屠宰家庭农场生产的猪,每天的量从2000头跌到400多头。运猪的车辆两点一线不和外界接触:种猪场运苗猪到家庭农场,或者家庭农场把出栏的猪送屠宰场。

王龙钦说,非洲猪瘟发生后,国内养猪行业起了大变化,小散户粗放型的养猪方式销声匿迹,大型企业无法调头,该养多少还是养多少。但是作为猪肉出产大户,他不希望看到猪肉价格暴涨:“涨到居民吃不起,对养猪行业也是伤害。猪肉对老百姓来说,几乎和大米饭一样重要,要保证它的价格在合理范围内。”

养猪行业有“一赚一亏一平”之说。对上海松林这类全产业链企业来说,猪价高养猪挣钱、专卖店卖肉不挣钱,猪价低卖肉挣钱、养猪不挣钱,两者平衡互补。王龙钦介绍,正常的年份,公司每养一头猪每年能赚100-200元,有多赚时,也有亏损时。

王龙钦一直在琢磨,改造现有的养猪场,让养猪能力翻番,增加生猪供应。养猪场的异味问题,已有了较好的解决办法。不过难点在于,根据环评规定,养猪场不能建在村庄500米之内。城市化发展快,养猪场造在先,如果原地改建需要重做环境影响报告书,很可能改造后反而不达标,影响生产。

采访到这里,老王匆匆出去接了个电话,回来喜形于色:有眉目了,旧养猪场改造环评有望采用备案方式。上上下下一起努力,保障供应、稳定价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