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舒越
西工大附中初一A4
一碗小面,红油浮在表面,三四叶青菜与圆润的小面相伴在一起,几撮小葱零星撒开,香气扑鼻而来,让人不禁食指大动,大快朵颐。
“来啦,你吃点啥?先坐,马上好!”老板娘热情地招待,手脚麻利地调着料碗,老板手拿一双长挑面筷,一个硕大的漏勺,娴熟地抓了一把面,扔进锅里,等待片刻,白色的面已然翻滚开来,老板又扔进一把青菜,一边拨动锅里的面,一边问我们有没有忌口,爱吃什么,正说着即刻抖动着有力的手腕,面条在筷子与漏勺之间翻动。不一会儿面条就收入碗中,那碗中是老板娘早已调好的料碗,倒入排骨汤,真是鲜香无比。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面端到我面前,“你尝尝,要加点啥?”老板脸上布满汗珠,他来不及歇息,转身奔回厨房,那里就是他的战场。碰见陌生的顾客,他依然会多问几句:“你觉得味道咋样,还缺啥不?”老板和老板娘的热情周到,加上地道的口味,让人不知不觉间爱上了这碗小面。
这就是在我家楼下开了几年的一家重庆小面,店面虽然不大,但摆放得井然有序,操作台是一字排开的各种调料碗,身后六七个小电饭锅里煲着各色臊子。隔间摆着四张条桌,圆凳依次摆着。小小一方天地便是夫妇俩的天下。客人来,热情招待;客人离开,利索收拾。桌面始终干净整洁,摆放有序。
冬去春来,酷暑严冬,小面依然每天五点多开门,晚上卖完为止。一晃几年过去了,味道一如既往的好,店面内一如既往的干净,夫妇俩一如既往的热情。老板见到老顾客,不用交代,肯定是如你所想的一碗面端上桌。更是熟知我们家每人的口味,见我一家人来了,他说:“还是七、八、九,多葱少辣吧!”不忙的时候老板也和我唠唠家常里短,偶尔还问问我奥数难不难,压力大不大。我也问过老板:“你每天都这样干,不累啊?”“哪能不累啊,可是不付出,生活咋能有奔头啊!”
楼下的不少店面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或是生意做着做着就偷工减料,或是脸难看事难办。唯独这家小面屹立不倒,我想料足味正是关键,夫妇俩几年来的坚持开店,让周围忙碌工作的人有了三餐的依靠,甚至是情感的寄托吧,似乎几天不吃小面生活仿佛缺了点什么。对我而言,那小面便是我对东郊生活的牵挂和留恋,夫妇俩身上的朴实坚韧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