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2018年度上海外资百强企业榜发布 “大智慧”产业为何集聚在此 立法也时尚
第4版:要闻 2019-12-18

立法也时尚

孙绍波画

姚丽萍

上海地方立法要满40岁了。今天,上海开了纪念大会。你要问我这40年的模样,前20年没见过,后20年亲眼看见,一句话,越来越时尚了。

立法也时尚,说两件大事。过年,烟花爆竹不再炸得鸡犬不宁,因为,《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让外环线内“零燃放”成了申城新民俗。每天,垃圾分类,就算社区志愿者阿姨不再灵魂拷问“你是啥垃圾”,你也一样分得明白,因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带来了空前的社会影响,上海人,哪会不知道垃圾分类呢!

想想这些,我就不由得笑了——从事立法报道20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肃的立法和生活的时尚,如此贴近,毫无违和感,果然,40岁的上海地方立法,变得越来越时尚了。

立法是件很严肃的事,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成立40年,地方立法,可有可圈可点的成绩?有!简而言之——

1979年,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被依法授予地方立法权;

1980年,上海通过了第一部地方性法规;

2001年,上海举行了国内首次立法听证会;

2016年,上海荣膺全国地方立法指数测评之冠……

40年来,上海地方立法同步于国家民主法治、改革开放发展进程,锐意进取,砥砺前行。法治,上海制度竞争力的核心标志,照亮卓越城市梦想,不止是宏大叙事,更可在生活点滴中感受脉动。

立法,变得时尚,是因为,她能敏锐感受生活和时代需求,满足需求——时髦的说法是,制度供给,要以需求为导向。

上海地方立法,如何以需求为导向?当雾霾成为公共健康和公共环境的大敌,地方立法能否回应市民关切,不仅扩大烟花爆竹的禁放区域,更要扩大禁售区域,为“千年习俗”的改变给予制度支撑?上海地方立法拿出足够的勇气和智慧,不仅在于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在诸多需要回应制度需求之时,均予积极回应。

2014年元月,新民晚报秉承“移风易俗”传统,向全社会呼吁春节禁放烟花爆竹。这样的“市民呼声”得到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积极回应。2014年元月,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厉明代表领衔联名138位代表,倡议移风易俗春节不放烟花爆竹,以此控制环境污染之害、公共安全之害。次年元月,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58位代表再提立法案,建议更严立法管控烟花爆竹燃放。4月,修订《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从立法预备项目转为正式项目,并于12月审议通过。进入2016年,申城公安、消防等执法者都进入最严管控烟花爆竹的执法状态。此后,申城春节实现依法“零燃放”,千年习俗为之一变。

立法,变得时尚,是因为,这不但满足需求,更能引领需求。时代发展到今天,城市会遇到各种各样“成长的烦恼”,多数都要通过法定规范、行政执法、社区自治来化解,这将是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新常态。垃圾分类,就是以立法引领需求,造就生活新时尚的生动实践。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规范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各个环节,完善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各项措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生态之城;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整体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强社会公众建设生态文明责任意识,展现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明形象。

这样的引领,根植于市民生活。过去两年,“开门立法”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作为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下社区活动的主题,听取市民意见近两万人次,发放三万余份调查问卷;三次征求全体市人大代表对条例草案的意见,共有270多位代表提出380多条意见建议,其中50多条意见建议被立法采纳。

如今,垃圾分类已成申城生活新时尚。新时尚,恰恰契合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需要。新时尚,来自市民生活,来自社区实践,汇集了公众智慧,将潜在的社会文明进步发展需求制度化、法治化。

如果说,领风气之先,是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的鲜明底色,成就了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那么,越来越时尚的地方立法,将让这座城市的法治思维、法治素养、法治气质,更有辨识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