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
到2025年社保卡将基本覆盖全国城乡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 把城市打造成“人民想要的样子”
第4版:要闻 2019-12-21

把城市打造成“人民想要的样子”

——十一届市委八次全会侧记

十一届市委八次全会昨日举行,与会者们积极参与讨论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在许多人眼里,晚睡是熬夜;但对于90后而言,‘熬夜’是‘快乐的晚睡’。我们要发展夜间经济,就要从年轻人的视角改革和创新。”

昨天,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上,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精神,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围绕“人”字上做足文章,成了会场内外,市委委员们频频提及的热词。

人民城市为人民

“今年年初,静安区还有2029只马桶,现在仅剩下最后8只;我们已经下了‘军令状’,将在年底前全部完成。”谈及城市治理,市委委员、静安区委书记陆晓栋表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要体现在一个个具体项目中,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政府部门最应该做的事情。

相关调查显示,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仍是“衣食住行”中排在首位的。比如,加装电梯刚刚有了新政策,使老房加装电梯的门槛降了一点、补贴提了一点。“政府在支持的同时,要多发挥居民自治、共治的作用,让加装电梯加快推进、更多老百姓受益。”陆晓栋说。

一流城市需要有一流的治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治理的方向。市委委员、市商务委主任华源表示,在巴黎、伦敦这样的国际发达城市,“夜间经济”的比重占到整个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50%以上,而上海还不到40%,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业态上也可以更加多元化。除了餐饮之外,还可以有文化、旅游、主题演出等更多业态,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市委书记李强在市委全会上提到了“免退税经济”,这对于上海建设国际消费城市尤为重要,可以为境外到上海旅游工作的人群提供更便利化更优的消费环境。华源认为,上海要实现消费经济提质升级,主要靠制度创新和突破,“夜间经济”之所以能发展得好,得益于找准年轻人的需求点,商务委、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今年出台的一系列新政策,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推动了“夜间经济”的发展。

人民城市人民建

城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让人民当好城市治理的主人翁,出发点、落脚点都应在人民身上。市委委员、普陀区委书记曹立强认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上海城市治理效能,需要把制度落地与推动发展结合起来。普陀区正在加快推进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2个平台建设,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创新载体。

同时,还要把制度创新与基层治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零距离—社会治理共同体”机制建设,做到“治理的力量源自人民,治理的智慧出自人民,治理的成果为了人民”。让基层成为资源力量强磁场,加快人、财、物、权向街镇下沉和倾斜,做实网格片区,深化条块联动,完善区域共建,以“小集聚”撬动“大治理”。让党组织练就攻坚克难硬本领,确保基层工作都在制度的轨道上行进,让制度落地的“最后一米”不松劲、不掉队。让基层干部学会“与群众说话”“说群众的话”“让群众说话”。

新奇迹靠“人才红利”

“3个小面包和7箱方便面”是什么“梗”?

原来,前者说的是浦东为了谋划改革开放再出发,连开了7小时专题会,一人发了3个小面包;后者说的是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办公室里,摆放了7箱方便面,加班加点吃泡面成为“家常便饭”。“今天的上海,仍是一家大的创业公司,这成为上海干部的生动写照。”市委全会上,人们谈到“人”的精气神,形象的例子让大家心领神会。

市委委员、市经信工作党委书记陆晓春表示,干事创业关键在人,上海要书写新时代新奇迹,还是要靠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如何在上海这样的创业热土上,把“人口红利”变为“人才红利”,人才政策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落户政策上要不断突破、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这种效应是会传递的,只要持之以恒地做,对上海未来的发展必然带来深远的影响。”

市委委员,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朱芝松表示,“临港新片区成立到今天4个月,拿出‘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精神,取得了‘开门红’。”在他看来,要建设好自贸新片区,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项目为王。

“今年我们已经签了100多个项目,企业注册也从以前一天20多个,增加到现在一天60多家,使用外资比去年增长上百倍,内资增加量也非常大。”朱芝松透露,目前,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对临港新片区“五个重要”的重要指示,委托智库、咨询公司等单位开展全面研究,争取在明年上半年制定出具体的方案加以落实。

上海,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明年将面临谋划“十四五”发展的关键一年。只有将人民贯穿于城市治理全过程,才能汇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城市的磅礴力量,把城市打造成为“人民想要的样子”。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潘高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