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敏迪
如果两个人互相欠账,且金额相差不多,则可以互相抵消,用上海话讲就是“搨鐾”。
《字汇补》中写道:“鐾,音避。治刀使利也。”意思是,农家的菜刀不够锋利了,就在水缸沿儿上鐾几下。以前理发店里都有一根长条形的“鐾刀布”,剃刀钝了,剃头师傅就把剃刀在上面鐾一鐾,上下摩擦几个来回,剃刀就又能用了。这一上一下的动作,看上去就好像两相抵消。事实上,类似反复摩擦的动作都可以称为“鐾”。常用针线的人将缝衣针往头发上鐾一鐾,那是沾微量头油,利于行针。“鐾自来火”是指划火柴。“鐾墨”是指用毛笔沾墨汁。“鐾牙齿”是指用牙签剔牙。
《红灯记》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磨剪子来,戗菜刀……”因为他们有一把硬度很高的戗刀,可以用来铲薄刀刃。而以前南方小巷中也常听到磨刀人的叫卖声,却是:“削刀,磨剪刀”,也有说法是“碬刀,磨剪刀”。“削”与“碬”同音,究竟是“削刀”还是“碬刀”,各有各的说法。如果是“削”,那么与“戗”同意。如果是“碬”,那么按《说文》的说法是指“厉石”,也就是磨刀石,说明南方磨刀人的这份买卖注重的是磨刀。
有趣的是,还有一个与磨刀有关的俗语:“大旱不过五月十三”。这个俗语在国内许多地区都有流传,意思是哪怕之前遇到大旱天气,但到了农历五月十三往往都会下雨。据说关老爷要在农历五月十三磨他的青龙偃月刀,而磨刀需要蘸水,免不得就会洒落星星点点,落到凡间就成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