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盐城东台沿海的全国最大的“风光渔”一体化发电站
“信息高铁第一站”在盐城启动
我国机电设备“航母”——上海电气东台公司
鹤舞深秋
中韩(盐城)产业园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
盐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盐城绿色农产品受到上海市民的青睐
文/《盐阜大众报》记者 陆荣春 图/孙华金 金胜春 王亚洲
从满目新绿的初春,到硕果压枝的秋收;从繁花似锦的盛夏,到朔风凛冽的寒冬,今年的盐城格外忙碌,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创新合作机制……盐城各地纷纷开启激情、高效的“沪动时间”,全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布局中,盐城不仅是先进制造业集聚地、生态旅游目的地、优质农产品输出地,还是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地。7月26日,盐城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提出,要聚焦接轨上海,建设开放新盐城,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新坐标系上,主动把盐城发展置于国家战略中去考量,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借“海”登高,增强盐城差别化竞争力……令人欣喜的是,经过盐城全市各地的奋力推进,这样的融入和接轨正变成“两情相悦”的黏性互动,“沪盐”在亲密合作中协同并进,迈向共赢。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多个国家级战略机遇叠加,为盐城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创造了重要条件。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该市充分发挥空间大优势,大力推进产业强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高地。
作为纳入长三角中心区唯一苏北城市,盐城主动融入,将产业发展放到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中去定位,依托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巩固传统市场优势,扩大新兴市场份额,奋力迈上中高端。目前,汽车、机械装备、纺织等传统产业快速转型,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汽车产业是盐城市产业的亮点。目前,东风悦达起亚等4家整车生产企业和137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累计产销突破550万辆汽车,是全省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
瞄准新能源汽车重点方向,盐城市主攻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燃料电池汽车,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目前有6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与韩国SKI、华人运通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成为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城市。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盐城市还聚焦主导产业,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榜单上各地的联系沟通,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接踵而至的大项目、好项目,成为盐城市形成优势竞争产业的龙头。
“大丰不是上海产业梯度转移的‘跟随者’,而是要成为上海、大丰两地创新接力的‘探路者’‘试验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主要负责同志说,在全方位、多维度接轨上海工作中,集聚区始终紧紧围绕全年发展目标任务,坚持“科学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招引重大项目,全力打造北上海临港生态智造城”的总体思路,创新举措、加大力度,不断加快集聚区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全面融入上海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走出一条合作共建、双赢发展的新路子。”
生态旅游招牌闪亮
11月,北方的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开始踏上南飞的迁徙之旅,美丽的黄海之滨是它们开启新生活的目的地,它们将在这里等待来年的春暖花开。
今年7月5日,黄(渤)海湿地申遗成功,成为我国首个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全球第二个海洋湿地遗产、长三角城市群中唯一一处世界自然遗产,让盐城的绿色“家底”变成了世界的生态“焦点”。而黄海湿地申遗成功,也为盐城的旅游产业输出了一块国际认可的“金字招牌”。据介绍,成功申遗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盐城旅游的国际关注度上升了38%。
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77万公顷海岸型湿地,是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也是全球数以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在这里,人们既可以感受大美湿地、独特的辐射沙脊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可以享受湿地生态文化、湿地保育发展的无穷魅力和广阔空间。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度,作为遗产地的盐城将围绕“遗产+”新经济,制定遗产地生态旅游规划,以建设引领性、标志性、功能性强的旅游项目为关键,高标准推进黄海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重点改造提升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中华麋鹿园,新建盐城野生动物园、袁家尖度假岛,加快改造提升新洋港老街、黄沙港渔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弶港世遗小镇,完善提升野鹿荡特色生态旅游,科学实施蹲门退养区生态修复等工作。
“后申遗时代”,盐城在旅游发展方面将有什么新动作——放大世遗效应,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盐城将抢抓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机遇,借助‘世遗’这张名片,让睡着的资源醒过来、躺着的文化站起来、散落的珍珠串起来。”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同志介绍,一方面,推动沿海环境美化,建设一号海堤公路,南起东台弶港、北到响水陈家港,千里海堤路,让游客感受湿地的旖旎风光与黄海的豪迈气势。另一方面,布局乡村旅游公路,届时,蜿蜒绵亘的美丽乡村旅游公路串联起大纵湖、射阳湖与片片湖荡,在森林中驶过,在湖荡中穿行,使自驾游成为一种乐趣与享受。
绿色农产品走俏沪上
11月29日至12月5日,盐城在上海举办农业接轨上海系列活动,发布了“盐之有味——自然遗产地盐城农产品”盐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首批获准使用该品牌的12个企业颁发授权证书。
为农产品贴上“自然遗产地盐城农产品”绿色标签,盐城农产品丰富的优势得到进一步释放。同时通过整合公共品牌,盐城农副产品生产企业,能够以更严格的质量管控、更标准的生产规程、更规范的贮运包装,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提供更加优质的农村产品。
农业一直是沪盐两地合作历史最久、范围最广、关系最密切的产业。今年以来,盐城不断加大农产品接轨上海力度,通过建设农产品供沪基地、加强宣传推介、建设直销窗口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产品进上海。东台西瓜、射阳大米、大纵湖大闸蟹、阜宁生态猪肉、盐城草鸡(鸡蛋)等主要农产品越来越多地销往上海市场,赢得了上海市民的青睐。
盐城是长三角一体化27个中心区城市中唯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过千亿元的城市。上海80个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盐城签约了37个,今年新增27个,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是地级市中最多的。上海蔬菜集团在盐城设立了农副产品外延基地3.5万亩,其中设施面积1.5万亩。
在实施乡村振兴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盐城还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发挥农业主产区优势,加快科技、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集聚,并推动现代农业园区由要素集聚平台转变为要素配置平台,引领该市现代农业发展。
处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为盐城打开了发展新空间,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盐城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作为后发崛起的板块,对融入长三角、接轨上海更加自信。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何建华说,后发不是落后追赶,而是并跑超越;不是复制克隆,而是创新发展;不是梯度转移,而是协同共赢。
融入长三角,拥抱大上海,盐城满怀自信,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