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呼啸的2019年已走到了末尾,纵观整个中国车市,可谓哀鸿一片,形势更加严峻,但也不乏希望。这里盘点以下今年网上点击率颇高的车市十大关键词。
●负增长——中国车市今年前11月销量2311万辆,同比下降9.1%;虽说已是17连跌,预计会出现18连跌的行情。如果按照单月200万辆左右的数量预估,全年销量达成2500万辆似乎亦有可能,全年负增长已成定局,对来年“开门红”的预期也不会乐观。中国车市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负增长”或“微增长”将成常态。
●新能源——上半年新能源车市仍是整个车市中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而随着下半年补贴政策退坡,迎来有史以来最为迅猛的下行周期,7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比、环比分别下降4.7%和47.5%,到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5个月呈现出下降态势。中汽协在今年7月将新能源汽车年销量预期下调至150万辆,但这个目标也恐难实现。行业处在政策补贴和扶持产业化短期的推进过程,走向市场化还有一段艰难历程。
●库存预警——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11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2.5%,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6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警戒线之上。而自2018年以来,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已经连续20个月超警戒线,说明厂家对经销商的压库并没有根本改观。
●自主品牌——截止到11月底,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连续17个月较大幅度下降,市场占有率已突破40%的“警戒线”。在车市下行的过程中,自主品牌内部两极分化表现明显,头部自主车企与中小车企的马太效应越来越大。除吉利、长城、长安等少数车企外,大多自主品牌日子并不好过。
●造车新势力——公开信息显示,造车新势力们完成年初立下的销量目标遥遥无期。车市下行、交付成谜。今年3月,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关于“2019年将是造车新势力的倒闭年”的一番言论似乎正得到印证,虽然倒闭潮还没到来,但坏消息却接踵而至;亏损、欠薪、停产,成为普遍现象。与此同时,由于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让造车新势力处境进一步恶化,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豪华车——今年车市最浓重的底色无疑是“跌”,但豪华车却在逆势上扬。数据显示,前11月累计销量超过230万台,逆势上升6.8%,市场占有率达到13.8%,无疑是今年汽车销量的顶梁柱之一。高端车型门槛降低,及增换购消费习惯发生改变,推动了高端车销量提升。这也代表消费升级的趋势,是汽车业向高质量发展的信号。
●增持股比——今年随着合资股比的放开,宝马成为第一家吃螃蟹的车企,持股“华晨宝马”提高到75%,无疑给其他外资车企打了强心剂。韩国现代汽车收购中方——南骏汽车持有的四川现代50%股权,将四川现代变成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此外,特斯拉在上海建立超级工厂,成为国内首个外商独资的整车基地项目。随着外资股比的进一步扩大、国内车市将迎来更残酷的厮杀,行业兼并重组必将愈演愈烈。
●共享出行——眼下,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入局共享出行市场似已成潮流。一汽的“旗妙出行”、长城汽车的“欧拉出行”、上汽的“享道出行”、广汽的“如祺出行”、江淮汽车的“和行约车”、东风集团的“东风出行”,长安、一汽、东风联合组建的“T3出行”,排成豪华阵容进入共享出行领域,使共享出行服务跃升成汽车产业继制造、售后服务之后的第三大亮丽市场。对于车企而言,从传统制造型向服务型和创新型转型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由大变强的必然要求。
●自动驾驶——时至2019年,智能驾驶似乎已经成为了汽车行业竞相追逐的破局点,并将其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国内车企宣布完成L4级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车企已超过两手之数,但仍未有可预见的车型落地计划。纵观整个汽车行业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动作,除了特斯拉FSD敢称之为完全自动驾驶外,其余市面可见主流车型均处于L2级阶段,只能被称之为智能辅助驾驶,距“自动驾驶”四个字相去甚远。
●汽车召回——今年汽车召回数量各月保持稳定,1-11月共发起召回183批次,召回总量596万辆,数量同比下降51%。其中,进口汽车占据召回汽车总量的半壁江山,1-11月发起召回共103次,召回产品结构仍以乘用车为主,商用车产品召回总量较小。召回原因上,气囊、安全带与发动机依然是召回的主要原因。自2016年以来,安全带和气囊等零部件故障成为召回主要原因,其中因安全带发起的召回次数最多,占2016年-2018年三年召回数量的一半,亟须引起生产厂商的高度重视。 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