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
多层加装电梯新规昨天起实施。原本应该是“老房有喜”的好事,却看到被解读为说明上海“城市流动性降低”的奇谈怪论。
似是,而非。
文章这样说,“在城市具有足够的流动性,也就是具有足够的活力的时候,老楼无电梯的问题,应当是用市场规律来解决:不需要电梯的人,搬入无电梯的老楼;老人,搬到有电梯的地方生活”。文章接着论述:上海市中心衰落了,但上海人又有固有的“市中心意识”,并据此保持优越感,“海派文化的城市活力其实正在淡化”,于是通过“派发红利的方式,保持传统市中心的优势,而非通过城市活力的流动性、用市场规律解决问题。”
作者的牌就两张:没有流动性,说明没活力;没活力,是因为没有流动性。拿A来证明B,拿B来证明A,玩循环论证的把戏,却振振有词。此所谓“似是”。
市场规律当然是要尊重的,但社会经济各类问题的处置决不是一句按市场规律就能解决的。这应该是当代社会人的常识了。盲信一个自发的市场就能有道德、有情怀、有秩序地解决所有问题,要么是装天真,要么是傻白甜。
具体到加装电梯。“悬空老人”们有自己的生活圈、有自己的市井观、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生活在这个城市中,他们日渐脆弱,他们日渐无力,他们日渐老去,但他们始终还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不是合则留、不合则去的物件。此所谓“而非”。
那么,城市活力究竟是什么?城市活力绝不意味着丛林社会的游戏规则,即便用货币代替了獠牙或者大棒,却依然不改弱肉强食的本质;绝不意味着城市中的人们只能匍匐在市场脚下,而找不到自己的需求和尊严。
恰相反。城市活力,意味着一个城市,有足够的能力、有恰当的方法、有高超的智慧,去解决城市中人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能够照顾到那些特殊人群,比如老人、比如儿童、比如残疾人等等的需求,并因此显得雍容有度、文明有序。
这并非易事。然而,正因为难能,方才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