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揆
忘记老同学的姓名、忘记上周去过的饭店、忘记今天要去医院配药等事日常时有发生,通常被认为是年事渐高,记忆力衰退所致。有人对这种状况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所谓的“忘记”实际上是人们进行缜密思维时的副产品,这种缜密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或是创意了一件艺术品。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忘记”是有益的。
“忘记”可以帮助摒弃那些过时的、无用的信息,使我们思绪集中。研究发现,“忘记”并不是像通常所说的是大脑细胞渐趋萎缩,恰恰相反,它是大脑海马体(大脑与记忆有关的部分)神经元生长所致。
但是,人们不应该用这个新的论点来为自己的过失辩护。当然,有一种故意而为之的“忘记”,那是不能和疾病引起的大面积记忆力丧失等同而语的。
专家认为人的大脑是有韧性的,它可以被锻造,大脑自身会很好地平衡吸收到的信息,记忆一些,又忘记一些,人们可以诱导大脑忘记掉一些不需要的东西,专注于自己的思路不被干扰。
试看一例:当年我公司碰到过一个非常难缠的客户,同事们怨声载道,我召集大家开会,把对客户的抱怨也全部罗列出来,然后,我要大家吸取必要的经验教训,聚焦于这个项目通过大家努力已经取得的成功的一面。
此招有效,几个星期之后大家再开会,尽管客户依然对我司员工颐指气使,但大家一笑置之,集中精力讨论我方产品后续服务的问题。显而易见的是大脑对记忆的模式有了修正,上一次的开会起到了诱导大家“忘记”客户“难缠”的作用。这个例子说明,人的记忆系统并不擅长于锱铢必较,相反,人的记忆会帮助我们更聪明地思考问题,更聪明地做事。
“忘记”还有一大原因是人的思维受到了干扰。上中学时教英语的刘老师经常把我班右手坐第二排的一位叫蔡国琴的女同学错叫为蔡华英。我发现了其中的道理,蔡华英是我们隔壁4班(也是刘老师教英语的)的一位女生,正巧,她的座位也是右手第二排,所以两个读音接近、座位相同的女生对刘老师的记忆形成了干扰。后来,蔡华英同学转学了,刘老师叫名字就再也没有出错。
当人们做一些创新的思考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摒弃原有的结论、思维模式等,这其实就是为什么“忘记”值得推崇的原因。还有一种常见的“忘记”是:当人们在沉思或做某件事时,会忘记自己原来打算要做的事,比如说走进厨房,却忘记了要去拿什么东西,很显然,在埋头工作时,大脑需要留出一些空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