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机组装车间主任杨坤平(左)在车间与同事一起工作本报记者张龙摄
5:00-6:30
参加滴水湖迎新跑
6:30-7:30
参加公司跨年活动
8:00-9:00
生产现场检查,安排生产任务
9:30-10:30
三现数据分析会
11:00-12:00
现场质量异常问题及时处理(再检票处理质量联络单处理)
14:00-15:00
厂内故障、售后故障分析原因及对策,防止再发,抽查OJT实施情况
15:30-16:00
2020年春节返岗动员会
16:30-18:00
拟转正人员沟通会
19:00-20:00
智能制造推进例会
20:30-21:30
降本增效推进会
今天,唤醒人们的不是闹钟,是新年的新希冀。
早上4时,上海三一重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机”)的杨坤平一个骨碌起身,穿上天蓝色冲锋衣,驱车赶往滴水湖畔,在奔跑中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随后马上赶回工厂,投入新一年的战役中。
2020年,是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临港可谓是最生动的写照。上午,记者来到三一重机临港奉贤园区,体验临港人全力跑出新片区“加速度”、开启新年新征程的精气神。
超级工厂有多“聪明”
三一重机可谓“老临港”,早在10年前就来到临港,经历过低谷,正迎来高速发展的曙光。随着临港新片区的成立,去年公司的产值大幅增长,有望突破100亿大关,在时下制造业市场中可谓“逆袭”。临港工厂也由此跃居当之无愧的“超级工厂”,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基地。
记者随杨坤平来到工厂,只见无论公司经理还是普通员工,身着同样的藏青色工作服;从1号厂房的A1入口进入,无需打卡,靠刷脸即可鱼贯而入。整个车间有几个足球场大,生产线旁员工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如今32岁的杨坤平从盐城技师学院毕业后,从最基层的蓝领装配钳工做起,现在担任组装车间主任。“现在的管理方式和过去不同,不再需要人盯人,而是通过手机、电脑,运用‘智慧化数据’,24小时、360度无盲点、无死角全流程管理。每个人的上岗、离岗时间,工作状态;每台机器的作业率、运转情况全部实时联网,并自动生成分析报告。一旦有异常情况,会第一时间显示在系统中,发出警示。”
今天的目标:66台!
如今,三一重机“聪明”的智能制造系统在世界属一流水平,“智能化、智能化,还是智能化”,成为大家的“口头禅”。如同“中兴”事件一样,三一重工也曾经历“卡脖子之痛”,主打产品——挖掘机的关键部件一度被国外“限制供应”。为此,在临港公司中,不但有生产基地,还加大了对核心技术、高科技的研发力度,对质量把控也是严之又严。
“你看,由于在液压胶管的操作时没有拧紧,造成漏油。如果之后的检验工序没有发现,安装到机器上,将给产品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上午8时,在简短的晨会后,杨坤平的首要任务便是到生产现场检查,并安排当天的生产任务。一旦发现问题,马上指出并落实整改,排除生产流程中的每一个小隐患。
由于在国内国际打开了市场,企业的主打产品已经从2013年月产能的1500台,到2019年突破2000台的产能大关。订单多得“飞起来”,员工也忙得“飞起来”。元旦里大家加班加点,春节提早返岗的计划也已定好。“今天计划生产出66台机器,估计得忙到晚上11时左右了。”杨坤平说,现在他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5小时左右,睡觉时也把手机放在旁边,生怕生产线上有一点闪失。
说到新年愿望,杨坤平说,自己老家在江苏盐城,临海而居,第一次来到临港就有“回家”的感觉。在三一重机工作的11年间,他曾被委派到三一重机海外工厂工作过,亲眼看着中国制造业一步步走向世界,“为中国贡献一个世界级品牌”的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现在有了临港新片区的“特区优势”和“窗口效应”,希望新年里自己能和临港一起快速成长,“这种感觉很酷”。
“美中不足的是,妻子和两个女儿还在昆山生活,相隔100多公里,陪伴她们的时间实在太少。希望随着临港人才和住房新政的落地,我能尽早在临港落户,为家人提供一个温暖安定的家。”杨坤平相信,随着临港新片区政策等辐射效应逐渐释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来到临港,融入这片青春与激情的沃土。
记者手记
奔跑已成为一种习惯
在临港,不仅是企业和时间赛跑,在各个地方,到处都见“奔跑”的身影。有位挂职干部初来临港,印象最深的就是走廊里同事们穿梭的身影,“大家的步伐太快了,就像在跑”。奔跑,仿佛成了“流行”,成为临港新片区的惯常节奏和步点。
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奋斗是其桥梁;目标不会自动抵达,奔跑才有远方。对于临港人来说,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在奔跑中创造美好生活,用汗水为梦想写下现实注脚。精气神鼓而不泄,时与势依然在我,继续向前奔跑,定能打开发展的新境界。
抢跑、赛跑、长跑;跨越过去的风景,临港将迎来全新的未来。本报记者 宋宁华 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