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唐寰澄:从上海金山出发去造桥
第20版:星期天夜光杯/特稿 2020-01-05

唐寰澄:从上海金山出发去造桥

设计武汉长江大桥时的唐寰澄

“星巴克这杯子简直是为我家做的,你看长江大桥、宝通禅寺(父亲骨灰暂存处)……”唐浩喜欢买这款杯子送朋友 潘真 摄

唐寰澄与苏联专家西林在大桥现场

煌煌174万字的三卷本文稿,是唐浩一字一句整理出来的

茅以升(左)和唐寰澄

◆潘真

1957年,唐浩出生的第二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了。3岁那年,他与9岁的姐姐、1岁的弟弟以大桥为背景,合过影。彼时,他还不知道这座大桥之于他们家的意义。60年后,姐弟仨在同样的位置,再次合影。此时,父亲唐寰澄与武汉长江大桥的情缘,早已稔熟于心……

在武汉家中,唐浩接受我的采访。陪同前往的,是上海金山档案馆的朋友。

金山是唐寰澄的故乡。唐浩说,将来父亲的骨灰要从武汉长江大桥撒入长江,让滔滔江水带他回家。

年轻结构工程师打败了建筑界

唐寰澄1926年出生于金山朱泾古镇。祖父唐思齐是妇科名中医,为唐朝御医唐羲之的后裔。虽为名医,祖辈却怀有科学救国的理想。父辈们因此全部改学了工科。在家庭的熏陶下,唐寰澄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组。1948年,大学毕业,他投奔了茅以升先生创办的中国桥梁公司武汉分公司……

200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50周年,唐浩跟71岁的父亲长谈了一次。“他一生最骄傲的,是不到30岁就在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中胜出。”唐浩理解“出名太早”的父亲,巨大的成就感带给他的喜悦,以及由此遭致的命运坎坷。

武汉长江大桥是20世纪中国的一项伟大工程。1954年夏天,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邀请全国知名桥梁和建筑专家开会,发出方案征集函。年方28、出道才六载的唐寰澄,试着独立设计了一个方案,被排在最后,即第25号方案。经茅以升、杨廷宝、李国豪、罗英、陈植等十余位专家评定,25号方案在三等奖之列。牛刀初试即小有斩获,唐寰澄兴奋之余,并不认同名次靠前的那些追求高耸、古典、大体量的方案。

正值全国政务会议期间,在中南海怀仁堂大礼堂,周恩来总理率副总理、各部部长、各大区党政领导,参阅、评选了铁道部上报的所有方案,周总理批示:“采用第25号方案。”理由是,这个方案“实用、经济、美观”。

唐寰澄设计的桥头堡,借鉴了清代黄鹤楼“攒尖顶亭式”的建筑风格,既符合中国化民族特色的设计要求,又适应主桥的环境、结构、形式、技术,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朴素之美。1962年发行的2角人民币,就采用了唐氏桥头堡图像。

尘埃落定,建桥在即。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对学生叹道:“这次方案,建筑界败于年轻的结构工程师之手,在建筑思想上值得进行检讨!”

解开《清明上河图》的千年谜团

武汉大桥方案酝酿之际,正巧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首次在北京故宫展出。唐寰澄在这幅传世之作前盘桓良久,看出了门道——

此画最精彩的一段,是汴河上那座优雅的木结构大拱桥。只见桥上行人熙熙攘攘,满载货物的畜力车穿行其间;桥下一艘大船正奋力驾驶准备穿桥而过。桥梁跨度三四十米,拱顶处梁的厚度很薄,起拱较大,桥下净空很高,造桥技术可谓高超!千年来,此桥如何搭建无人研究成文并流传。唐寰澄深入研究后认为,是由多根八至十米的木料,两两搭接,搭接处夹一根横木,形成一纵向排架,几片排架并放,横木贯联,拱肋纵向木主要承受弯曲,成为一座木拱桥。在桥上荷载作用下,排架内各木料紧密挤压,基本可不用铁件连接,做到坚固稳定。

观展回来,他利用现代力学原理,按图示尺寸计算每根木料,证明均在允许应力范围之内,暗自惊叹古代造桥技术的精湛、画家绘图技巧的高超。这一发现和计算结果发表后,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1950年代后期,他在汉阳桥头莲花湖,克隆了一座《清明上河图》同款“贯木拱桥”,巧妙将大桥和桥头景观有机结合,为后来的现代桥梁建设树立了一个典范。1999年,美国WGBH电视台NOVA科教片出资,请唐寰澄担当顾问,在上海金泽,用北宋施工法,忠实于原结构,重建了汴河拱桥,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古代木拱桥。

唐寰澄相信,“一项专业技术,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历史的长河中,必然有其根源和流派。”《清明上河图》展,在启迪他设计大桥方案的同时,成了他关注、搜集、研究中国古桥的开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正是《中国古代桥梁》。文物出版社1957年初版的此书,三十年来不断充实,1987年出了“补充版”,到2011年又出“再补充版”。

1978年,前辈茅以升、梁思成努力了十余年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的编著终于启动。83高龄的编委会主任兼主编茅老,从参与编写的22位老中青三代桥梁工作者中,遴选唐寰澄为副主编并总撰全书。受此重托的老唐,为考证古桥的时间、地点、作者、构造、沿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累积素材,总撰统稿……历时四年,38万字、配图392幅的这部书,大功告成。

数十年的光阴,造桥之余,唐寰澄几乎都在琢磨中国古桥,成就为著作丰厚的桥梁史专家。茅以升、梁思成、罗英等老一辈桥梁、建筑大家未竟的事业,在唐寰澄那里得到了继承、发展。

“桥梁美学家”的美丽人生

唐寰澄的文字,有着一般工科生不具备的美感。他的国学根基,最早同样源自家庭。外祖父黄芳墅,晚清秀才,古文、诗词、书法俱佳,也是金山县名人。他从小耳濡目染,打下童子功。在交大,虽然念的是工科,但他性情活跃,学有余力,博览群书,琴棋书画金石样样拿得起,甚至还与同学一起创办了倡导“雅乐”的“交大国乐社”。

以造桥为志业后,唐寰澄成了中国近代关注桥梁美学第一人。为研究桥梁美学,他通读了中国古典哲学著作、恩格斯的哲学著作,然后从中国哲学出发,提出桥梁美学法则,讲究比例、时尚、对称、韵律。1994年,台湾明文书局出版唐寰澄的《桥梁美的哲学》繁体中文版,2000年铁道出版社推出简体中文版。

说美丽人生,并非无视厄运。在唐浩的记忆中,被小学班主任带去大桥局看批判右派父亲的大字报,红小兵、红卫兵都是最后一批才入的,填表最怕“家庭出身”那栏,工程师父亲下放到工地当工人、在单位看大门打扫卫生,一家三代八口挤在14平方米的蜗居等等,都是抹不去的阴影;同样,父亲拿“上海牌”双镜头相机(用大桥设计奖奖金买的唯一奢侈品)在龟山上教他拍夜景、用镜头当放大机冲放照片,教他拆开气枪、绘制1:5全剖图,父亲用肥皂盒装了稀缺的奶糖寄给巡回医疗中的母亲,家里墙上粘着父亲制作的漂亮螃蟹壳等等,都是忘不了的温馨。“我爸从来不把坏情绪带回家!”唯一的“凶”,只是孩子背不出书要被他打手心。

每遇重大的人生转折,唐寰澄都会写诗填词。即使不被重用,他的本职工作依然出色。唐山大地震后,作为第一批赶到的工程人员,他连夜为被震移位的滦河大桥设计抢修方案,第二天即开工。京山铁路大动脉因此很快就贯通了。

从父亲的“功夫在诗外”,唐浩得出一个结论:专业上要想有创造性的成就,真的离不开其他方面的发展。

美丽人生的意思,就是无论顺境逆境,都把日子过出诗意来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