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精致烟火气 满篮时尚味
第8/9版:目击/新民印象 2020-01-06

精致烟火气 满篮时尚味

北欧风情 闵行区黎安集主打北欧清新风,既有视觉上的统一,又赋予每家小特色。其中蔬果店多为原木风,青翠的新鲜蔬菜放在竹编篮子里,禽肉店则贴着白色瓷砖,统一安置半开放式冰柜,闪亮的霓虹灯在店主背后闪烁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永年菜场内店招采用麻布作为主布面材料,根据不同品类的摊铺设计了专属的灯光LOGO图案,将“自然气息”植入菜场,展现了菜场最市井的生活本色本报记者 王凯 摄

黄浦区小东门的万有全东江阴街菜市场内,一排排代客加工的鳗鲞、咸鱼、腊肉、灌肠、风鹅等腌腊制品高高挂起,鳗鲞长廊与大红灯笼融为一体,年味十足 杨建正 摄

天山路海逸公寓门口一排整齐的智能柜看似快递柜,其实是小区门前的“智慧微菜场”。网上下单小区取菜、二维码追溯来源、产销基地对接……为弥补一些小区附近菜场少的缺口,上海一些社区以“互联网+菜篮子”的模式推出了社区“智慧微菜场”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上海弄堂 普陀区真如·高陵集市汇入老上海元素,把弄堂、石库门建筑风格搬到菜场内,当年十里洋场的店招在这里复原,展示着上海最亲民的场景,情怀满满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城市乡野 黄浦区蒙西菜场使用野竹篱打造“城市乡野”的旋律,表现“老上海”的法式浪漫。菜场内的档口招牌成60度角,每根竹节的顿点被自然放大,产生了奇妙的视觉感受。沿街外立面原本“一”字状的栏杆扶手改造成野竹篱波浪曲线,凹凸形成一个个小空间安放坐凳,供买菜或路人坐下休息,成为一个市民公共开放空间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本报记者 张钰芸

民以食为天,菜市场永远是城市中最接地气的所在。鲜活的鱼、翠绿的菜、肌理清晰的肉,还有黄澄澄红彤彤的水果,原生态的农产品中,藏着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鲜活的一面。

但是,你有多久没去过小菜场了?当超市里的生鲜区足够大,电商平台的快递速度足够快的时候,小菜场却有着“脏乱差”的固有印象:地上有污水,空气中弥漫着腥臭,入目是油腻腻的环境……

小菜场能不能变美?当然可以。莫兰蒂配色、卡通霓虹灯、专属LOGO,用麦穗、松果和松木设计成自然朴实的装饰……你能想到吗?这里不是网红咖啡馆或餐厅,而是小菜场。这些小清新的设计元素让菜场成为网红打卡点,融入咖啡店、早餐店、花店乃至舞蹈教室等功能板块,变成社区社交中心。当新一代小菜场一改“脏乱差”,变得小资文艺范十足时,“最美”两个字当之无愧。

黎安集,一个听名字就很诗意的菜场。菜场的门头用原木色和浅绿色混搭,巨大的天棚遮住雨水和骄阳。走进长达230米的通道里,中间第一个摊位就是花铺,俨然是中式建筑中的影壁,不能一眼看到底,而要慢慢发掘惊喜。往里走,青翠的新鲜蔬菜放在竹编篮子里,禽肉店则贴着白色瓷砖,统一安置半开放式冰柜,闪亮的霓虹灯在店主背后闪烁。

永年菜场则是市中心的“网红打卡地”。粉橙色调的马克墙和“壁笼”墙是最红的打卡点。其中,壁笼墙内松果、麦穗、松木、卵石相互融合,仿佛拼合出一组“断层地质图”,上面还公示着商铺、店家等工作牌,各种管理信息一目了然;店招也是统一设计的,黄色麻布打底,图文并茂的专属LOGO形象地标注在上头,打上灯光,仿佛一顶顶轻盈的“帐篷”。

开了20年的高陵路菜市场,曾被市民誉为“上海最好吃的菜市场”,从米饭饼、油墩子等小时候的味道,到酱鸭、走油肉、糖醋小排等浓油赤酱的家常菜,都能在这里买到。去年3月,高陵路菜市场启动改造,在周边居民的期盼下,年底终于重新开幕。焕然一新的高陵路菜市场除了环境格局改造外,还引入了与进博会同款的“上海特色小吃馆”,保持“好吃”的特点。

九华·邻里中心的二楼是1700平方米的美天凯顺菜场,这里的格局更像是超市,生鲜产品既有散装供市民挑选,也有小包装放在冷柜中,统一在收银台结账,更加方便。一层则设有咖啡烘焙、书吧、场景厨房、烹饪教学、鲜花花艺、洗衣、修理等综合社区服务,赋予小菜场更多的社交功能。

临近春节,生活中的烟火气也更多出现在菜场。小东门万有全东江阴街菜场里,1000平方米的空中长廊悄然成了腌腊年货“新天地”。一排排风鸡、风鸭、腊肠高高挂起,还有鳗鲞、青鱼鲞飘在上空,迎面扑来一阵阵鲜香味,这就是年的味道。

新型的“小菜场”甚至走入了手机,走进了社区。手机APP上点一点,隔天就能到社区智慧微菜场的柜子里取货,或者等待“骑手”送货上门。

在上海买菜,是一件幸福的事。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