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特奥会主席蒂姆·施莱佛参观静安区石门二路阳光家园
国家一级指挥曹鹏2019年5月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静安残疾人黄纯稷2019年8月在全国残运会获坐式排球比赛亚军
静安区石门二路阳光家园2019年获评全国“残疾人之家”
静安区残疾人艺术团2019年11月参加第七届上海合唱节展演
静安残疾人2019年11月在第6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获一项第一名和一项第二名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在祖国面貌日新月异、残疾人小康进程不断推进的2019年,静安区残疾人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荣获多项国家级荣誉,圆满完成静安区政府实事工程和重点工作。静安残疾人收获满满,幸福满满。
2020年,“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蓝图正徐徐展开。站在这一历史时刻,静安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增进残疾人的福祉,攀登新的高峰!
拆除“三堵墙”实现残健融合,阳光家园成为大家的温馨家园
走进石门二路街道阳光家园,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四周深浅不一的绿色墙壁,空中垂吊的绿植,曲线型巨型鱼缸里游弋的小鱼,让人仿佛置身大自然中,心情豁然开朗。大厅里,残疾人有的在打桌球,有的在投篮球,有的在排练歌舞,自得其乐。再往里走,橘色墙壁带来一股暖流,让寒冬充满生机。“阳光之家”和“阳光心园”学员们正堆在课桌上一起学做手工,有的埋头思考,有的轻声讨论,不分彼此,其乐融融。一旁的无障碍厨房里,摆着他们刚买回的菜,这天是周五,按照惯例,他们将亲自做饭。午饭后,志愿者哥哥姐姐们又要来上健身课了,大家都好期待哦!
门口的荣誉墙上,刚增加了一块沉甸甸的奖牌“全国残疾人之家”。听说,之所以能获得这项殊荣,关键是因为这里拆掉了“三堵墙”。那么,到底是哪三堵墙呢?
拆除第一堵墙
实现“阳光之家”“阳光心园”融合
2009年,石门二路街道“阳光之家”迎来新邻居——新成立的“阳光心园”。时任街道残联理事长的岑彩君观察到,
面向两类残疾人的两个日间照料机构相邻为伴,除了在空间上具有便于整合共享的先天条件,而且,学员们各有特点,可以取长补短。所以,从那时起,两个机构之间的“篱笆墙”便被拆除了,大家一起学习、娱乐,携手前进。
2015年,阳光家园乔迁新址。设计之初,这里就没有进行两类机构的空间划分,大家更加不分彼此。你开朗单纯的笑容感染了我,我技巧娴熟的手艺帮助了你,学员们消除了彼此间本不应该存在的界限,真正融合在同一个大家庭。
拆除第二堵墙
大门敞开服务社区各类残疾人
石门二路阳光家园的主角可以说是“阳光之家”“阳光心园”学员,但又不完全是,因为,这里是一个面向社区所有残疾人开放的服务枢纽。
在公共区域,辅具展示厅、阅览室、多功能厅、健身设施、无障碍电影放映点、培训教室等应有尽有,每天下午都有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来给大家上课,社区残疾人也可以给“阳光之家”“阳光心园”学员当老师,教他们编织手工作品等。
阳光家园拆除了与社区残疾人之间的围墙,不仅扩大了社区残疾人群体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率,丰富了精神生活,也促进了各类残疾人的融合、交流和互补,让阳光家园不仅仅是智力和精神类残疾人的家园,而是真正成为所有残疾人的温馨家园。
拆除第三堵墙
向社会打开一扇了解残疾人的窗口
与绝大多数助残机构不同,石门二路阳光家园不仅服务本街道残疾人,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服务周边社区乃至外区的残疾人,甚至接纳周边居民舞蹈队排练。
在全上海,助残机构向社会开放也是很少见的。谈及初衷,负责人解释说,阳光家园主要是一个面向残疾人的康复机构和服务平台,但同时,它也是社区公益服务和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不应该成为一个自我隔绝的“真空”。在有余力的情况下为各类人群提供服务,不仅是更好地履行残疾人事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向社会打开了一扇了解残疾人的窗口,让外界更关注残疾人、接纳残疾人。
就拿经常来排练的社区舞蹈队来说,队员们以往不接触残疾人,如今同在一个屋檐下,对残疾人的疾苦感同身受,对残疾人的自强由衷钦佩,每逢阳光家园里搞大型文艺活动时,他们都会积极参与,为残疾人朋友演出。
在三堵墙中,第三堵是最难拆的,但也是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石门二路阳光家园通过打破传统观念,拆墙“开窗”,实现了家园学员之间、家园与社区残疾人之间、残疾人与社会之间的真正融合,成为残疾人真正热爱的第二个家。
在这里,“残健融合”从理想走进现实。
把歌声与微笑带给更多人静安残疾人唱出特殊风采
喜悦的泪水,激动的泪水,从一张张面庞上滑落。当主持人宣布静安区残疾人艺术团合唱队荣获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合唱大赛老年组前10名和最佳风采奖的那一刹那,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队员们,在后台喜极而泣。奖杯,是对他们一路付出的最好褒奖;泪水,是对内心酸甜苦辣的最好洗礼。回顾成立至今的15年时光,眼前闪现出一幅幅画面,残疾人队员和指导老师百感交集,满怀收获。
合唱队常任指挥是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黄斐老师。2004年成立之初,队员们都没有经验,黄斐不仅要逐字逐句地示范,更要根据每个队员的身体特点,因人而异地指导演唱技巧。最近,他们还学习了英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外文歌曲,表演越来越国际范了。
练习合唱是一件辛苦的事,但大家都很坚持,因为,这是他们的爱好,也是有益身心的艺术疗愈,更是他们对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合唱队里有一组四重唱的姐妹花,为了精益求精,她们经常约着加练。在静安雕塑公园门口的空地上,人们经常会看到四辆残疾人代步车一字排开,四位年约6旬的残疾人坐在车上,毫不在意路人的目光,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黄斐感动地说,在他接触过的各种合唱队伍中,静安区的这支残疾人合唱队有着比普通人更执着的追求。
静安区残疾人艺术团去过全世界不少地方,很多著名的音乐厅都留下了他们的歌声,其中不乏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旧金山圣何塞音乐厅、澳门音乐厅等。不久前的2019年11月,他们又先后在奥地利和匈牙利演出。2019年,他们还在静安各社区进行了巡演。所有表演中,最令大家难忘的是2010年“世博合唱节”。当全场两万名观众在主持人号召下起立为他们鼓掌,台上的大家当场泪奔。观众的期盼既是肯定,也是鞭策,队员们说,他们会继续加油,把歌声和微笑带给更多人。
发挥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主体作用让城市更有温度
2019年,静安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拿奖拿到手软。就在12月29日,静安区残联兼职副理事长、静安肢残人协会主席王森继此前获得2019年度“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后,又从北京捧回“2019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特别提名”称号,为静安区新一年的残疾人事业开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好头。
王森很谦虚,他说自己能得奖,都是因为小伙伴们给力。王森的小伙伴们都是谁呢?正是2018年获得“上海市残疾人之家”称号的静安肢残人协会,以及获得“上海市五四奖章”的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志愿者服务团队。
车祸致残的王森大学毕业后,经静安残联推荐到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又加入了区肢残人协会,为残疾人伙伴服务。跟着前辈们边学边做,他很快成长为在本职岗位和协会工作中都能独当一面的能手。特别是在协会工作中动了许多脑筋,在协会传统职能的基础上,又注入了“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和“探索法人化自治”的新活力。
2014年,静安区肢残人协会注册为社会团体,2017年,获评社会组织3A等级资质,更专业、精准地为全区各类残疾人乃至全市残疾人服务。这一探索与中国残联确定2019年为“残联改革年”,着力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挖掘残疾人的潜能,发挥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主体作用的精神不谋而合。近两年,静安区肢残人协会每年都会承接全市各类项目约10个,服务数千人次。它已经不仅是助残社团,更是一个服务全社会的公益平台,让残疾人也能为社会发光发热。
同时,王森还结合自己的工作,与规划院志愿者服务团队创立“与你同行”公益助残项目,在走访残疾人、开展各类助残活动的同时,更着力在城市规划层面加强导入无障碍理念,把我们的城市设计得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