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再出发 专家“搭脉”开药方  成绩单上有“高光”
第15版:文体新闻 2020-01-10
上海国有文艺院团“期末大考”昨举行

专家“搭脉”开药方 成绩单上有“高光”

《永不消逝的电波》

《战上海》

《一号机密》

《浮生六记》

2019年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新创(含改编)大型剧目109部,较前年增加11部;全年共完成演出10790场,较前年增加571场;观众329万人次。

昨日,被视作上海国有文艺院团一年一度“期末大考”的2019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考核工作会议在沪举行。整整一天,院团长们逐一登台,经历“同行评、专家点、评委议”的“三堂会审”。尽管从厚达323页的“一团一策”工作总结中就能看到院团取得的种种佳绩,但严格的“考官”们还是对每个应考的院团进行全方位“查漏补缺”,院团长们在答辩评委提问的同时,也对去年一年来的收获和不足进行梳理。

舞台需要更多“爆款”

去年5月20日至6月2日,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以下简称“十二艺节”)在沪举办。全国共有51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参评参演“十二艺节”,其中38部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大奖。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创作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下简称“电波”)作为艺术节开幕演出剧目,获文华大奖。此外,上海淮剧团的艺术总监梁伟平获得文华表演奖。

上海剧协副主席刘文国表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被追捧的现状,简直能用‘红色电波’永不消逝来形容,创下这样的佳绩绝不是偶然,它考验的是院团长的独到眼光,也考验一个院团的整体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在“十二艺节”崭露头角的还有两部参评剧目——上海沪剧院的《敦煌女儿》、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追梦云天》,四部参演剧目——上海京剧院的《北平无战事》、上海昆剧团的《浣纱记传奇》、上海木偶剧团的《最后一头战象》、中福会儿艺剧院的《那山有片粉色的云》在艺术节期间精彩上演。

红色基因有待挖掘

上海是一座具有红色文化基因的城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之际,各院团推出的红色题材创作亦是精彩纷呈:上海歌舞团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海杂技团的《战上海》和上海沪剧院的《一号机密》共同构成沪上原创舞台艺术作品“红色三部曲”,而上海京剧院的《北平无战事》、上海评弹团的《初心》和中福会儿艺剧院的《孩子剧团》等作品积极发掘革命历史题材。

无论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所开创的“非典型性舞剧”,还是突破杂技原本晚会形式的杂技剧《战上海》,可以给到同行们的经验是——只要懂得“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主旋律创作和可看性并不矛盾,艺术多样性演绎为主旋律题材演绎提供了更多表现方式。就和考评专家、上海剧协副主席刘文国在评点如何打造经典民族歌剧时所说的道理相通,“心中有人民,手中有本事”就能打造有口皆碑的主旋律作品。

当然,会上相关领导及评委也指出,院团创作对这座城市“红色基因”的挖掘还只是冰山一角,尤其是三年前方才完成陈列改造的龙华烈士纪念馆中,就记录了250余位英烈和英模的故事,1500余张照片、400余件文物、史料以及百余件艺术品……都是这座城市身后的红色历史积淀,也是最鲜活的创作素材,这些英烈和英模的故事等待更多文艺创作者去发掘、去展现。

多地联动形成合力

前日,“大世界演艺资源交易平台——长三角非遗节(项)目专题推介会”在沪举行,短短2个小时里,申城市民足不出沪饱览长三角地区丰富多彩的梨园锦瑟。月初,上海越剧院首推“版权输出”模式,经典徐王版越剧《红楼梦》被浙江杭州富阳越剧团“异地继承”。去年夏天,上海昆剧团联动浙江昆剧团与永嘉昆剧团在上海、杭州、永嘉三地持续夏季集训31天,演员们在传统的“歇夏日”里“开小灶”,不论是体能还是功夫都有长足进步。

上海大剧院出品了人文昆曲《浮生六记》,主创团队中有来自江苏的青年编剧罗周和优秀演员施夏明、单雯,也有来自浙江的青年昆曲演员由腾腾。这部作品由上海“搭台”聚力长三角创作力量,或将成为全新创作模式。

上海在迈向“亚洲演艺中心”的路上,将进一步聚力“长三角一体化”,发挥文化“码头”集聚效应,不断提升服务全国的能力,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文化支撑,为兄弟省份提供更多的文化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支持,联手提升区域化文化软实力,为全国搭建“艺术展示平台”。

提升城市幸福指数

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建设,更是历史积淀和文化滋养,音乐、舞蹈、戏曲、话剧、电影、展览、美术馆甚至藏匿在城市纵横交错的街道中小而美的城市空间,都是增加城市魅力指数和都市人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元素。

今天,上海交响乐团将为特检人带去一场特别的音乐会,这也是2019年上交推出“全城交响·为你而来”系列的收官之作。这一公益演出全年共计收到报名百余件,举办演出10场。而就在上个月,在公益品牌“音乐好邻居”基础上试水推出的“晚高峰音乐会”也意外获得追捧,用晚高峰堵车的一小时换一场音乐会,成为上班族们忙碌生活的新期待。

各大国有文艺院团推出的公益惠民项目,让高雅艺术不再高不可攀,让传统戏曲以最亲切的姿态贴近人们的生活。而这交响旋律、翩翩舞姿、唯美唱腔和动人表演也随着点点滴滴的惠民活动,渗入人们的生活,成为都市最美的日常。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