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等闲识得东风面 天气预报告别看天 直挂云帆济沧海 瞒妻别母为国深潜
第4版: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最高科技奖 2020-01-10

直挂云帆济沧海 瞒妻别母为国深潜

——记二〇一九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黄旭华

黄旭华

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多次海上试验任务中,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研制领域,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花白的头发、和蔼的笑容、谦逊的举止……今天上午,当一位95岁的蹒跚老者走上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最高领奖台时,人们很难将眼前这位朴实无华的老人与中国科技的巅峰之作联系在一起。

然而,正是他用朴素的人生在鲜为人知的惊涛骇浪中,默默无闻地“深潜”了半个多世纪,书写出“零突破”的中国核潜艇故事。他,就是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

脉脉不得语

1924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生活在日本飞机轰炸的恐怖中,小小的心里种下了报国的种子。高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少年毅然选择造船。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加入研制团队。执行任务前,他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道别63岁的母亲。分别时,母亲再三嘱咐:“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

然而,母子再次相见时,母亲已经是93岁高龄。一别30年间,黄旭华就像“人间蒸发”了一般。他深深地“埋进”了一个无法言说的“深渊”领域——核潜艇。就连他的妻子,也是结婚8年后结束两地分居时,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拳拳报国心

核潜艇,是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当时,我们只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和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对内部结构更是一无所知。”用最“土”的办法来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成为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克难攻坚的法宝。

计算数据,当时还没有手摇计算机,研究人员初期只能依靠算盘,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答案相同才能通过;精确质量,用秤称重派上用场,艇设备都要过秤,安装中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过秤……几年的建造过程,天天如此,最终使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和设计值几乎吻合。

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黄旭华亲自上艇,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所有的设备材料没有一个是进口的,都是我们自己造的。总担心还有哪些疏忽的地方,为了稳定大家情绪,我决定和大家一起深潜。”就这样,载着黄旭华和100多名参试人员的中国核潜艇,一米一米地下潜……

终于,黄旭华和团队于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各项性能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而建造周期之短,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恋恋母校情

直到今天,黄旭华依然深深眷恋着母校上海交通大学。1996年,上海交通大学迎来百年校庆之际,他欣然回校,以《发扬母校优良传统,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为主题,深情地感谢母校的培育,“是母校的荣誉和祖国的重托,激励着我勤奋工作,开拓向前!”

201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纪念建校115周年之际,他又欣然回到母校;2016年,母校建校120周年时,年事已高的他再一次回到校园,深情回顾当初选择交大的原因,回顾老师们的辛勤教诲,回顾在菁菁校园里打下的坚实基础……

他用“痴”和“乐”两个字,概括自己的人生:痴,是痴迷于核潜艇,献身于核潜艇,无怨无悔;乐,科研生活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苦中有乐,乐在其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年轻一代的交大学子:第一要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基础;第二要自力更生;第三,创新的道路不可能平平坦坦;第四,科学发展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