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微更新”后样貌 陈路 摄
昨天,位于山阴路132弄大陆新村的鲁迅故居在闭馆63天后重新对公众开放。仔细看,弄堂南侧,部分居民家的门窗装上统一样式的暗红色雨棚,窗户换上了新的花窗。原来,这63天中,山阴路132弄进行了一次“微更新”。
山阴路132弄,去年11月12日起实施微更新。按照最初设计方案,微更新后弄堂的最大“亮点”是设置一面立体墙绘——鲁迅先生的半身人像和一本摊开的书,没想到这个“亮点”带出街道、纪念馆、居民、专家等各方关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深入思考。
修旧如旧
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先的设想中立体墙绘还设有夜景照明装置;墙面宣传栏则采用仿石材肌理的色调,与墙面和谐统一;地面采用红砖铺地,延续建筑立面设计图案和“大事件表”式铺地纹理图案;居民窗台增设统一外挂花箱,打破灰墙的冰冷感,并统一设置雨棚,弄堂石库门墙一侧还将设置成品轻质户外花箱。改造时,还要在地面增加动态星空投影以及有顺序的灯光来表现时间轴的内容,如“1926抵达上海”字样等。
但是,这个“亮点”却引起了讨论。
鲁迅故居作为初建的上海鲁迅纪念馆所在地于1951年1月7日对外开放,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人物类博物馆。1959年5月26日,鲁迅故居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其文物保护与开放运行由上海鲁迅纪念馆负责管理。目前,故居内有文物400余件,绝大部分是原物。根据国家文物局相关指导意见,“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工程’,在文物建筑外安装灯具的要保持安全距离”。馆方向街道出具了复函称:“对于此次微更新中清理非机动车占据过道、拆除弄堂内违章建筑、裸露电线梳理整治、雨棚统一样式、弄堂摆设可拆卸绿化盆栽的措施,我馆表示支持和欢迎。”馆方希望,山阴路132弄8—10号文物保护建筑外立面,不再新增不必要的灯具、电气等设施,不增加铺设不必要的电路设施。
差异保护
记者获悉,是施工期间举行的一场专家论证会最终真正改变了微更新的方向。
与之前看到的“微更新”的3D效果图相比,弄堂实现“微更新”的幅度显然小了许多。效果图中两边红砖、中间有投影效果的路面,如今是平整的水泥地。弄堂北侧墙面没有变化,南侧墙面原本要安装的洗墙灯、装饰壁灯也没安上,立体墙绘——鲁迅先生的半身人像和一本摊开的书也取消了。
一位文物保护从业者认为:“街道的出发点是好的,馆方和故居希望兼顾文物保护、鲁迅形象维护、故居平稳开放和居民生活便利,有些顾虑也是对的,专家论证最好在前期进行。”
曾长期任职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上海史专家薛理勇也参加了那次论证会。“微更新的出发点主要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由于涉及文保单位鲁迅故居,就要遵循相关规定。鲁迅故居有50米建设控制地带,原则上不宜改变现状。”
城市中的历史建筑对于参观者而言,是一次深刻的体验,而对于周边的居民,历史建筑则是融进个人生活记忆的一部分。城市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中的历史建筑能否得到“善待”。在“善待”基础上,如何根据不同现实条件、历史状况,制定差异化保护方案,更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道考题。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