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头城市书屋外形气派,内藏丰富 本版图片 朱渊 摄
或许连很多老上海人也未必知道,在上海市南郊奉贤区的最南端,“藏”着一座静谧舒适的小镇——海湾镇。这个拥有近3万常住人口的小镇,万亩森林的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碧海金沙等景点很有看头。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在网络平台上悄然走红的打卡点——火车头城市书屋。
在海湾镇中心的火车广场,停靠着一辆很具年代感的火车。黑色的火车头雄赳赳地朝着大海的方向,阳光灿烂的午后,黑色漆面的火车头熠熠生辉。火车头后拖着的是绿皮车厢,那是承载了父辈们无数乡愁的绿皮火车,在轨道交通还不如现在这般便利的年代,绿皮火车已经肩负起了“春运”的重任。海湾社事中心主任朱筠告诉记者:“这里不仅是本镇居民以书会友的据点,也是不少游客来到奉贤的打卡点。”
绿皮火车的乡愁记忆
你若是从民乐路踏上火车头所在的仿旧站台,需要穿过一小片芦苇地,这是配合火车头书屋整体情景感所打造。站在芦苇丛中,仿佛感受到黑色火车头慢慢驶进。
参观火车头书屋的那日,恰逢上海气温骤降,看似清冷的站台仍有旅行者陆续来打卡。穿着格子呢大衣、斜戴一顶贝雷帽的曹女士,就在绿皮火车前频频留影,给她拍照的是一同前来的母亲。“绿皮火车对我父母辈而言是一份乡愁,对孩提时的我而言也是阖家团圆的希望。”原来曹女士的父母原本都是知青,有很长一段时间母亲独自带着曹女士生活,而父亲则要等到春节才会坐火车回来团聚,而那时,曹女士总会随着母亲一同去车站接父亲:“看着绿皮火车缓缓靠近,就好像父亲慢慢向我们走过来。”
又逢春运时,在这场30万人大迁徙序幕拉开之际,又有多少人会唤起记忆匣子中对绿皮火车的爱与怀恋。
城市书屋的岁月静好
当然,火车头所承载的功能不会仅限于自拍取景点,它同时还是小镇居民补充精神食粮的温馨书屋。为不破坏火车原有的外立面,保持那份岁月感、年代感,书屋改造修旧如旧,但你若走进去则别有洞天。
据朱筠介绍,两节车厢共150平方米被充分合理地改造利用。考虑到火车内部空间狭长,为避免视觉上的压抑,在空间设计上运用借位手法,借阅吧台和供阅读的专座巧妙地连在一起,远远看去就像是让人们开启新的旅途。靠窗的位置是一条条长条软座,既不占用空间还能临窗眺望,让人心旷神怡。
借阅吧台的对面,用小木柱撑起一个个借阅空间,仿佛是列车穿过刚被阳光沐浴过的树林,虚实交替。为了提供不同方式的阅读并最大化提高空间利用率,采用了高低落差的桌椅,使其空间上有层次感。车厢内部加入了现代科技的阅读方式,轻巧的木色书架、最大限度的座位设置、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和商务需求以及不同功能空间,用设计打造更现代和更舒适的阅读空间。
记者发现,即便是工作日的午后,静悄悄的书屋里依然有不少人埋头苦读。其中既有全力以赴考研的学生,也有忙里偷闲自我进修的准妈妈,她们纷纷表示:“虽然是车厢改造,这个书屋采光很好,暖色调的氛围、简洁灵动的设计布局,让人特别静得下心。”心中装着阳光,手中捧着书本,好一幕岁月静好。
此外,两节车厢也有功能性的区分,靠里的一节常年会举办亲子类活动或者读书会,每当活动举办,只需将车厢门关上则里外互不干扰,实现了功能最大化。如此动静两相宜,也难怪城市书屋已然成为海湾镇居民文化生活的新据点。
本报记者 朱渊
记者手记
另一个家
初访火车头城市书屋的人,或许会对怀旧的外观流连忘返,然而,生活在这个小镇的居民则更看重这座海边书屋内在的功能性。坐在书屋靠近门边的吧台,短短10分钟内前来借书还书的人络绎不绝。
朱筠告诉记者,火车头城市书屋自诞生时就引进并使用了“上图”图书馆集群自动化管理系统、“蓝悦盒子”文献管理系统及“一卡通”系统等现代化管理服务手段。前来还书的高二学生魏巍表示,自从有了这家和“上图”联网的书屋,还书方便了很多。海湾镇距离上海图书馆毕竟远,就算有地铁“加持”,来回总也要2个多小时。书屋有了联网功能,又多了一个还书点,十分方便。
火车头城市书屋给小镇居民带来的不只是一道海边的风景线、一个舒适的阅读点,还是让生活更丰富、更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余女士和她5岁的宝宝是书屋的常客:“我们的幼儿园距离书屋也就10分钟路程,幼儿园放学时间早,回家前总要到书屋转转。这里就像是孩子的另一个家,有藏书、能看书的家。”她坦言,家里空间有限,阅读环境远不如这里,每天利用幼儿园放学和回家吃饭前的一小时来这里,既能保留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选择众多的绘本也为小家庭省下一笔不小的开销。持之以恒,孩子自然养成阅读好习惯。
在火车头书屋的吧台边,记者还发现了一张亲子活动表,原来除了居民自发的亲子阅读,这里还有面向孩子定期举办的亲子活动,剪纸做手工、阅读学插画,应有尽有。临近年节,还有很多配合传统习俗的活动,已然是居民文化交流的最美空间。
朱渊